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意图非常耐人寻味

2004-11-17 11:19:51    

央行近日宣布,自2005年1月15日起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至3%。这对于中资银行是跳高了一个百分点,相对外资银行三月以下存款来讲是降低了两个百分点。由于外汇存款规模不大,因此这一政策的出台多少有些冷落,但这一变化背后的政策意图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实为“一箭多雕”之计 

近日,央行公布了新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从2005年1月15日起,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并要求,金融机构须于明年1月15日前将外汇存款准备金交存到央行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目前根据1996年颁布的分别针对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两项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办法,中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计提比率为2%,而外资银行则是存款到期日在三个月以内为5%,三个月以上执行3%的存款准备金比率。

由于外汇存款整体规模不大且调整幅度,这一调整的问世多少有些冷落,但分析认为,这一变化背后的政策意图意味深长……首先,随着幼稚产业保护期临近终点,中外资金融机构将在同等国民待遇下平等竞争;其次,此次调整从总量来说,无疑可以起到抑制外汇放款的作用;再其次,由于目前宏观调控任务仍很艰巨,适当削减外汇贷款正与此大背景相契合;最后,中国仍不能对升值压力掉以轻心,毕竟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以履行入世承诺的题中应有之义 

    由于这一政策出台的时点正好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第三年,随着幼稚产业保护期临近终点,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到同样水平,将使得中外资金融机构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台竞争,即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这本是中国政府全面履行入世承诺的题中应有之义。

分析员注意到,5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马德伦曾在科博会“国际资本的中国战略”高层论坛上透露,外管局将取消中资企业向外资银行申请贷款时的指标限制,这意味着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申请的贷款不再计入外债范围,对于外资银行来讲,意味着其向中资企业发放外汇贷款将获得与中资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其中国企业客户群扩大了。如果将取消指标限制的构想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相联系,则足以说明中外资银行之间已经具备了平等竞争的基础,自然有利于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遏制外汇信贷扩张以配合宏观调控政策 

准备金政策实现了国民待遇,这是央行履行入世承诺之举,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新政策并没有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到中资银行原来2%的水平,而是上调了一个百分点。从外汇占比上即可看出其中的政策倾向。在整个的外汇贷款规模中,中资机构大概要占到70%,所以调高中资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大幅减少国内商业银行可动用的外汇资金,对增速过快的外汇信贷扩张进行适度遏止,由此不难看出此举是宏观调控的延续,是央行进一步收缩外汇银根、回收金融机构流动性的表现。而相对于外资银行三月内到期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由于其所占份额有限,并不影响宏观调控的方向。

2001年11月美联储连续降息,国内人民币存款利率和美元贷款利率利差随之越来越大。尽管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已经四次加息,但利差依然存在。套利行为支撑着外币信贷的急速扩张。今年一、二季度的外汇贷款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23亿美元和173亿美元,达到30%和15%的增幅,而同期的外汇存款却分别下降了20亿和微涨了900万美元。外汇存款不足以支付外汇贷款的扩张,一些金融机构纷纷从国外调拨外汇资金,导致已经非常严重的外汇资金内流更加严重,外汇占款大量上升,其与央行在人民币公开市场对冲后仍然出现了巨额缺口,达到5000亿元至6000亿元之间,由此必然导致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使既定的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干扰,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尽管今年年中,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7月1日起,企业从外资银行获得的外汇贷款不得结汇,一些机构仍通过种种办法将资本项下的外汇混在经常项目下结汇以规避这种限制。

根据目前我国银行体系1510.69亿美元的外币存款,调高中资银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将冻结高达15.1亿美元,规模虽然不大,却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警示信号。因此分析认为,这是今年央行继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限制过热行业的贷款规模、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等三大宏观调控政策之后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今后央行短期调控的方向还难以确定。今年人民币首次加息后可能会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但外汇占款的增加又部分的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今后数月内外汇占款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不排除央行会再度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的可能。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动用货币政策应对热钱 

近一段时间市场上有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暗赌人民币升值成为外汇贷款急剧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资银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表明央行已开始动用货币政策来应对热钱。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31日,中国外汇储备已达4830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不到1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约30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外汇储备中存在着1000亿美元左右不明来源的“热钱”。由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机构或个人将持有的美元资产,兑换成人民币,获取因人民币升值而产生的巨大收益。而不持有美元资产者,则通过向银行争取美元贷款,待人民币升值后,用人民币归还,同样可获取因人民币升值而产生的巨大收益。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高一个百分比的上缴比率,将促使商业银行更多的保留一部分外汇资金用于上缴,降低结汇额度,减少中国国内市场的外币供应量,在国内市场对外币的需求不变的话,这将推高外币的价格,相应的令市场形成人民币汇率下调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作为减轻结售汇压力的“缓兵之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央行此时调整中外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减轻结汇压力的“缓兵之计”。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迫使银行持有更多外汇而减少结汇额度,央行在外汇市场被动接盘外汇资金的压力也随之降低。

人民币汇率改革究竟采取何种方案目前尚不明朗,但方向已经明确,可以预见未来商业银行外汇资产规模必然会增加,外汇市场成员也将进一步扩展。一旦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实行,央行就不会再是唯一的的结汇接盘者。今年以来,央行连续向中外资金融机构发放外汇金融衍生品牌照,为扩大资金运营渠道、控制汇率风险做准备。因此,提高准备金率,也可以看作央行减轻结售汇压力的缓兵之计,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环节。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