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走出去”战略征途漫漫

2004-11-24 11:28:01    

电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电信业已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坚实基础,“走出去”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此时正是引导和推进电信企业到世界经济舞台上施展身手,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好时机……

    华为公司是中国电信业“走出去”战略的代表

临近岁末,海外市场频传的捷报无疑已经证明华为公司是中国电信业“走出去”战略的代表之一。

11月1日,肯尼亚最大的移动运营商SAFARICOM与华为公司签订了价值3400万美金的智能网改造与升级合作协议。

11月3日,华为公司在津巴布韦总统府与津巴布韦国有固定电话公司TEL*ONE和国有移动电话公司NET*ONE分别签订2.88亿美元和4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

11月13日有消息称,华为公司赢得墨西哥第二大移动运营商IUSACELL的CDMA2000合同。按照合同,华为公司将承建墨西哥2个大区(全国共9个大区)的CDMA2000网络,用户容量超过20万。

11月15日,华为公司透露,该公司今年移动电话的销售额预计将达4亿美元。同日,该公司于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新选择,新优势”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全球发布三款全系列的WCDMA终端产品:包括两款手机和一款数据卡,型号分别为U626(手机)、U326(手机)及E600(数据卡),覆盖高、中、低端及商务用户等几个层面。

11月16日,香港移动运营商Sunday公司宣布,与华为公司协议增加3G供应合约,并扩大及改善融资协议,确保于2005年推出3G服务。具体上讲,供应合约总额由原来的8.59亿元增至12.08亿港元,增加3.49亿;设备供应信贷有关融资由8.59亿增至12.08亿。当天的消息还显示,华为公司与29家银行就3.6亿美元借款协议成功签约。据悉,华为这一笔巨额借款为3年期定期放款和循环放款,主要目的是支持华为国际市场的高速发展。

11月17日的消息显示,保加利亚电信公司BTC日前与华为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为自己计划的移动网络提供60%的设备。而据分析家们估计,建立一个全新的GSM网络将耗资大约1亿到2亿欧元。

11月19日消息,华为公司多名高层人员日前表示,今年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将达到5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有望翻一番,达到20亿美元,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40%。

    设备制造企业和运营商是电信业“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继续引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同时,已经开始积极向周边国家、中欧国家以及拉美与非洲地区的国家输出通信系统、设备和产品。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哥伦比亚、俄国、刚果(布)、南非等国,我国的通信设备公司都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可见我国的设备制造企业无论在国际电信设备市场还是在国际运营市场都有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国内企业在保证产品高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提供低成本、本地化的解决方案,并提供周到的服务,因此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除此之外,国内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也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微电子以及手机等领域进军,国内通信产品在竞争激烈、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

而从我国电信运营业的现状来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四家运营企业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基础业务市场。同时这四家企业中都已经实现海外上市,逐步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运营企业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电信网建设和运行的经验,再加上在企业规模和人才储备方面的积累,可以说,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竞争基础。在这四家运营商的发展规划中,都已将“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列为重要的工作部署。当前,由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在国内市场上的压力相对较大,“走出去”的意愿更为强烈一些:

2002年11月,中国电信在华盛顿成立中国电信(美国)公司,中国电信因此获得了美国国际电信业务运营牌照,从此中国电信成为了电信领域第一家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公司,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始推进其全球一站式服务。

今年2月,中国网通过收购得到了亚洲网通的所有控制权,由此亚洲网通与其亚太区的业务也成了中国网通国际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年5月,中国联通董事长王建宙率领由红筹公司以及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组奔赴印度、泰国和印尼三国,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中国联通大举“走出去”的前奏。王建宙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与三国在CDMA领域的合作,推广中国联通所采用的CDMA标准,了解三国电信市场情况及投资机会,交流电信网络建设、运营经验。

电信运营商“走出去”战略的执行面临诸多困难

虽然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相对于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我国电信制造企业仍显落后。运营企业更需要考虑“走出去”的时机是否成熟这一问题。目前“走出去”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国际电信市场的信息缺乏充分的了解,包括各国电信监管政策、市场壁垒、市场需求信息、法律知识等多个方面。

第二,电信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各自为政,没有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选择战略联盟一直是国内外公认的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方式,而我国的电信企业尚未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在开拓国际电信市场时,电信运营企业没有联合各界力量,尤其是没有加大与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间纵向合作的力度,难以发挥综合优势,也难以形成合力。

第三,国有电信运营企业“走出去”存在部分政策障碍,如项目投资审批手续、外汇审批手续、驻外工作人员的手续办理等方面都存在时效性差、限制严格等缺点。

第四,电信运营企业尚缺乏充足的国际运营经验和先进的竞争手段。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与国际一流的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在规模上已成为世界一流,在效益上也属前列,但是在服务和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方面与世界一流相距甚远。这几个方面的差距如果得不到改善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由于存在这些实际困难,再加上当前国内电信市场尚具有较为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在“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的动力不足,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国内电信市场竞争上,这一现象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建议电信运营商如果与设备制造商联合“走出去”

当今世界的特点是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电信业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电信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电信企业来讲,需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与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既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中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电信运营企业如果与设备制造商联合“走出去”,则可以更好地发挥集体优势,形成合力。一方面设备制造企业在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拥有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可以为电信运营企业提供市场机会;另一方面,电信运营企业在海外市场份额的扩大,也可以带动我国的国产设备走向国际化。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