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间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2004-12-03 11:23:19    

截至2004年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截至2004年10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59亿美元,约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贷款余额315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3%。2004年1—10月,在华外资银行累计实现盈利2.1亿美元。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即将跨入第四个年头,从12月1日起,北京、昆明、厦门、西安、沈阳五地的人民币业务将对外资银行开放。其中西安、沈阳人民币业务比WTO约定时间提前一年开放,距离外资银行在中国遍地开花的日子越来越近……

      2001年外资银行在诸多制约因素下挺进中国

   2001 年11 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布“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时间”之后, 同年12 月国务院就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这两个文件被视为是中国入世的产物, 在几个方面突破了旧“条例”。首先,在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方面,新条例取消了旧条例关于“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地区, 由国务院确定”的规定,减少了行政干预色彩。其次, 新条例扩大了外资银行机构在华经营范围,明确规定,外资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可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各种期限贷款等业务,并不再区分本币和外币业务。第三,新条例力图体现对中外银行机构实行统一监管的原则。例如,中国银行机构开办新业务,尤其是新中间业务,按要求需要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所以,新条例也规定外资金融机构开办新业务需要经批准,从上述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到2006 年,中国将按照入世时所做的承诺,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市场,外资银行机构到那时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将享受多方面的、很高程度上的国民待遇。

当然,也应当看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和自由度将继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有:首先,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前景和进程。在人民币继续是不可兑换的货币,尤其是普通居民和国内企业不能出于投资的目的而兑换人民币时,中国中央银行有必要保持对所有金融机构本外币交易业务的控制,划分本外币交易业务。在这方面,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都会受到限制。其次,在中央银行继续实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包括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各银行机构的经营活动都将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干预,即不能完全自主地根据市场行情和风险及回报的分析来决定价格水平。第三,在中国继续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也必须接受现行的监管框架,在中国境内按照分业的原则安排和组织它们的经营活动。第四,从动态上看,各银行机构获得自由经营的程度将取决于监管当局实施有效监管的能力。只有当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获得稳步提高时,各个银行机构才有更大的希望获得更加充分的经营自由度。

2003年的一度受挫与2004年的绝地反击

2003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可以说是一度受挫。一来,2003年11月份,以美国美联银行为首的几家外资银行因违规经营受到银监会的处罚或警告。二来,2003年外资银行普遍不良贷款率较高,超过20%的有24家,超过90%的有7家,且专项准备金存在较大的缺口,外资法人机构风险相对突出,表现为贷款倾斜过高,法人治理结构不明等,外资银行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过高。由于流动性需求压力增大,存在违规经营。最重要的是外资银行在华市场分额呈下降趋势。可以说尽管入世以来,中国金融业加快了对外开放进程,但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反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与入世前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首先,目前多数外资银行还不能开展人民币存款业务,资金储备有限,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同业拆借,如果通过短期拆借,则成本高且风险大;而长期银行间拆借,则基本上没有可盈利的利差空间。其次,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竞争激烈,受此压力影响,中资银行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步伐,特别是各种贷款增速迅猛。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的商业银行更是积极放贷。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达到15%至20%,而外国银行只有5%到8%,因而其市场占比缩小。再次,国内的外资银行经营规模多数过小,有限的几笔贷款一旦发生违约风险,不良资产率自然就会高居不下。

但短短一年之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10月份披露的一份由人民银行做的调研报告触目惊心:在北京市,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优势,在竞争力排序中前12名全部是外资银行,而工、中、建、农四大行则排在最后。更引人注目的是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高速扩张。截至2004年6月底,上海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已达610亿元,普通贷款304.89亿元,存款371.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7%和96%。目前,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税前利润占其总税前利润的比重从2001年的15.56%增长至2003年的52.12%,已经超过一半。这说明,在中国两大金融中心城市里,外资银行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土化,有能力在人民币业务领域与中资银行竞争。从全国情况看,外资银行的高速扩张也非常明显。截至2004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为8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其中贷款488亿元,同比增长18%,而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只增长16.3%;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48亿元,同比增长96%,远远高于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17.1%的增幅。2004年1-6月,在华外资银行机构共盈利2.67亿元。更重要的是,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外资银行保证了资产质量和严格控制了经营风险。截至今年7月底,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43亿美元,其中贷款301亿美元,不良资产率只有1.5%,不良贷款率仅为1.59%,而且还在逐年逐月下降;而在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上海,中资银行9月末的不良贷款率即便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也有4.35%。

   2004年外资银行制胜的五大因素

1、加大参股中资银行的力度。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以来,除了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品外,与中国的同业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在参股中资银行等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2003年,银监会将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从5%提高到25%,这不仅为中资银行带来机遇,也为外资银行更好地融入本地市场创造了条件。外资银行更可以通过利用中资银行在国内广泛分布的网点、分享中国经济普遍发展的好处,同时又分散了经营风险。

2、迅速扩大产品和服务。外资银行今年来已经向中国的市场投放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这相当于我们原来国内商业银行投放服务品种的三倍以上。而且重点放在了开发个人业务市场上。如,个人消费信贷,主要是汽车信贷。银行卡业务,目前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已递交了开办国际卡业务的申请。个人理财及购汇业务、网上银行业务,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已被获准开办境内居民个人购汇业务。

3、抢占最发达地区及最有钱的客户。20%的优质客户创造80%的利润,外资银行一方面靠重点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布点,以独占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达到利润最丰厚,另一方面用服务费把小客户挡在门外,从而集中精力、人力,对VIP客户进行贴身服务,提升竞争能力。

4、进入QFII业务有先天优势。尽管目前已经取得QFII托管人资格的中外银行已中,中资银行占到了其中的绝大多数,但由于业务本身的国际性,使得中资银行目前还只能是处于努力争取客户的阶段。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显然具有先天优势。

5、宏观调控助外资银行一臂之力。由于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可以比较直接的影响中资银行的经营,而对外资银行并不能直接干涉,所以去年以来在宏观紧缩政策下,中资银行业务收缩,而外资银行抓住机会,确实实现了跨越性的增长。 

据了解,在强大市场的吸引下,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都急不可待地向监管部门表达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热望。尽管外资银行目前获准开办的人民币业务,在服务对象上局限于对公业务和境外居民的对私业务,而大陆居民人民币业务则要等到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全面放开以后。但这已经涉及银行业务的核心领域了,因为国内银行90%的业务都是人民币业务,对公业务所占比例要达到80%到90%。可以说2004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只是初露头角,而中、外资银行间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