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11月CPI数字的大幅回落

2004-12-16 11:59:04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调控作出“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最终定调以后,各界对中国经济明年表现的预测渐趋乐观,官方多年以来首次将来年的GDP增长目标调高为8%;有国家统计局官员在媒体上预言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5%;世行更是把中国经济看成是推动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不过,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11月中国CPI指数颇出人意料:大幅回落至2.8%,为今年2月同比增长2.1%以来最低,这一低涨幅不禁令许多分析人士大跌眼镜,甚至有人开始担忧通缩会否重现……

 央行加息后首月CPI“大落”引人关注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调控作出“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最终定调以后,各界对中国经济明年表现的预测渐趋乐观。近日有消息透露,官方将明年的中国GDP增长率目标定为8%,这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将GDP增长率目标调高至8%,此前官方确定的来年经济增长预期都是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万东华预测,明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增速可能略低于今年,预计在8.5%左右。三大需求中,投资、出口增长可能趋缓,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世界银行13日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和发展中国家》报告指出,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加速发展,增长率估计达到4%。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的增长达到创历史纪录,超过它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全球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一片叫好声中,非常值得留意的是,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较去年同月上涨2.8%。这是央行10月30日加息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个月的CPI数据。此外,这也是CPI在“大起”到5.3的最高点后首次“大落”,这一出人意料的低涨幅不禁令众多的分析人士们大跌眼镜。

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开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就走出了一条逐月攀升的上行曲线,七八月时达到5.3%的最高点。这种趋势在9月份得以缓解,小幅回落到5.2%,10月份延续下行到4.3%。

 悲观者重提“通缩重现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大家开始关注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知道,“双稳健”政策将是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

在这样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到底应该怎样看待11月CPI数字出现的大转折?悲观者认为,随着明年实施达七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固定资产投资的进一步压缩、货币供应量的大幅缩减、剔除粮食和石油价格的消费品价格死水微澜、工业品的产能过剩,通缩阴影很有可能趁机抬头。从央行节节滑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来看,工业生产的困境明年就会显现出来。该观点还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货币供应量中,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M1增幅已经落后于M2近一个百分点,企业存款的大幅回落说明企业的贷款情况不容乐观,这势必影响到明年的生产。最令人担扰的是,前两年导致通缩阴影的产能过剩现象可能会死灰复燃。

不过,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可能过于悲观。仔细分析CPI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去年11月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去年年初比起来,已经经历了一个逐月上升的过程,到年底时已经很高了。因此2.8%看似不多,但已经是原来较高基础上的再度提高。因此,单单从这一个月的数据来判断通缩阴影有可能重现显然不充分的,最好是再多观察一两个月的数据,特别是今年12月以及明年1月的数据,在冬季能源消费紧张,以及圣诞、元旦等节日的来临,假日消费将增多的情况下,如果CPI增幅仍然出现大幅回落,通缩问题则值得有关部门多多注意了。

通缩之虑暂时不必有,对于11月份CPI的这个变化,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是时机问题,因为它毕竟是央行加息后第一个月的数据,虽然一般分析认为,央行10月底加息27个基点,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不会对CPI带来真正的影响,但从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617亿元,同比多增763亿元,显示这次加息对居民储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必然会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由于中国体制的缺陷,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手段通过市场的传导,其效果是扭曲的,央行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实际执行结果。因此,以目前情况看,有效的宏观调控显然不能仅寄希望于央行的总量政策,同时也不能仅寄希望于央行一二项政策的精细的设计。相信这一点有关部门非常清楚。

我们认为,11月CPI数字的表现将会使央行在出台下一步的调控措施时更加谨慎,包括大家一直关注的下一次加息的时机选择,以及力度的大小。

 明年中国加息将是温和的

周一央行发布的11月份货币供应数据显示,新贷款净增长出现反弹,小幅增长更明确说明短期营运资本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关联性差,因固定资产投资需要中长期贷款)。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1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1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月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迹象显示央行有可能在放松银根。

另一方面,存款增长率也连续第二个月反弹。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5.26万亿元,增长15.6%,增幅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说明最近几个月的增长放缓可能已经触底;相应地可能说明资金进入地下黑市的数量下降。

JP摩根称,2005年中国加息幅度将是温和的,预计基准贷款利率将上升70个基点。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