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不能寄望于匆忙的外延扩张
2004-12-17 12:54:08
为了保证经济安全,中国今年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了很强的“资源扩张性”,在能源、原材料领域,进行了许多收购。《纽约时报》描述道,中国政府及其一些大公司,拿着支票簿到全球各地大肆购买资源,从澳大利亚到安哥拉,从加拿大到苏丹,开出了不少巨额支票。这样的目的是在保证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得到充足的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供应。国家主席胡锦涛上个月访问南美洲期间,阿根廷获得了200亿美元的协议,巴西也收获不菲。一般认为,这种收购是中国展现实力和经济发展前景的表现。走出去收购资源的方向没有错,然而问题的另一面在于,中国到全球寻求资源的举动,特别是它支付的高价,正是一种脆弱和国家欠安全的表现。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安德鲁·汤普森说,“中国在对手水平一般的市场中可能颇具竞争力,但在遇到重大竞争对手时却失去了竞争力。”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中国与伊朗这样的能源大国签署了1000亿美元的协议,但大多数产油国只是一般的资源供应国。而中国在今年能源紧张的背景之下,为一些项目支付的价格,往往是其市场价格的数倍。纽约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的中国问题分析专家金多普,在分析了中国五矿集团以5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的项目后表示,该收购依据的似乎是物价将无限期处于高水平的一种假设。对于中国来说,将面临着这样一种风险,即某天醒来后,发现自己在全球农矿及能源产品紧缺时签署了大量泡沫合同。就象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高价购买国际资产后遭受重大损失一样。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经济对于承受这类打击的准备要充分得多。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正如安邦分析师较早发表的研究观点,中国在走出去的同时,要调整能源安全战略,比如注重能源和资源的替代战略,这样才能避免将能源与资源安全寄托于“外延式”扩张的风险。(A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