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亿个公民,除了象征意义,更多的是警示
2005-01-10 10:39:07
2005年1月6日凌晨02分,伴随着一阵婴儿的哭声,中国内地第13亿位公民出生了。本来发生在妇产医院普通的一幕在6日却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从此,中国的人口数量进入了下一个亿级发展期,而当前人民更多的沉浸于新世纪发展幻想中,似乎“人口爆炸”这个曾经紧绷中国人头脑的词汇有些淡忘了。但是随着这个婴儿的哭声,国人重新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人口的发展现状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民教育,就业,能源危机……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词汇无不和人口这个社会变量密切相关。
1月6日的13亿,这个数字有了特殊的含义,它意味着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之后,使13亿人口总数向后推迟了4年,也意味着我国到目前为止出生的人口少了3亿多。这首先为社会节省了大笔的抚养费用,也减轻了就业压力。此外,家庭为子女成材可以投入更多的财力,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其实,我们说当前中国主要的问题是“三农问题”,那么“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的增收问题,而增收问题又和人口的数量、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说到底,人口问题是当前我国必须要全力面对和解决的。如今,我国人口已经跃过了13亿大关,并且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国家行列。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人口问题还没有解决,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就是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极其紧迫的:总人口规模前所未有;劳动力人口继续增加;老年人口不断攀升;人口素质整体不高;流动人口规模空前;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所以,第13亿个公民的出生,不仅仅象征着我国人口工作的成绩,更多的是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了——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1世纪,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龄人口三大高峰,如何应对这三次人口高峰的到来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计划生育国策,忍辱负重,背负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众所周知,我国之所以在人口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近30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国际上,某些国家因为各种目的对我国的相关人口政策“说三道四”,甚至和人权问题牵扯在一起。几十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对于计生政策也由不理解、转变到理解、认识并主动地做好相关工作。可以说,中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是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背负着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都不会尽善尽美,政策是时代的产物,必然随着时代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政府已经任命了一个各部委工作小组,由三位高级官员牵头,250多位专家组成,专门研究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对经济的潜在影响。客观来讲,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确实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今年4月,一份名为《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人口报告,由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出版。它阐述了中国未来的人口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问题,并警示中国,如果不准备充分,中国将在本世纪后半叶面临一场危机。
这份报告将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归纳为三点: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的劳动力大军;其次,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35年前,中国的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但今后再过35年,这个比例会扭转为1:2。最后,老龄保障体系不完善。总体来说,四分之三的中国工人根本没有正式退休金。如果中国不在这方面进行改革,那么未来将有成百上千万的老人因贫困而缺乏退休金、医疗保险和家人的照料。
其实,老龄化问题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具有前瞻性的。如果中国社会接近老龄化阶段,那么已经在为退休生活大笔储蓄的国人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储蓄并减少支出,而这正是导致日本最近一次经济低潮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会导致整体经济投资和消费支出不足。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如下面的链条:人口盲目增长——社会发展危机出现——社会自动修复机制启动(如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口结构出现偏差(政策具有局限性)——老龄化社会,性别结构失调——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政策面临再次调整——社会经历下一轮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我国目前正积极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人口政策更加的灵活,更加地注重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多地注入科学发展观理念,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将继续贯彻实施下去!
人口工作,不但要重视数量,更应注重人口结构
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除了人口数量过多,老龄化提前到来,人口结构目前面临最大问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国家人口计生委称,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直逼120(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近120名男婴),而正常值是103-107。“性别比直逼120”会带来什么?专家认为,这会造成“婚姻挤压”。可以预见,再过15-20年后,结婚男女年龄差可能扩大到5-6岁甚至更大,“老夫少妻”现象将不是个别现象。同时,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由农村女主动找城市男的婚姻迁移可能倒过来。此外,男女比例失调,会影响传统家庭的稳定,到时女离男的现象可能增多。同时,男性性犯罪比例可能上升。
同时,在关注人口数量的同时,我们同样要关注人口结构。因为人口结构才是真正体现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比如,13亿人口中,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比例是多少;目前总和生育率1.8中,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比例是多少,而生活在困难地区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比例是多少。前者反映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提醒人们如何直面老龄化社会;后者反映我们人口的前景,我们社会的未来。一言以蔽之,这样的结构性数据,往往比总和数字更有意义,它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人口的质量,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3亿人口下,中国社会发展不会太轻松
在国人对持续多时的煤荒、电荒、油荒的讨论逐渐加温之际,在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信息化,构想美好未来生活之际,中国的第十三亿位公民凌晨呱呱降落人间。这个婴儿的降生不由自主引发了无数人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无限感慨和回味。在沉浸于这些历史回忆之余,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承载13亿人口的中国,在能源全面紧绷的现时,如何不令高悬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将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战略命题。坦白来讲,自前年下半年浮现的能源困境并未在2005年到来之际出现显著缓解的迹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却只有2.6万吨,大多时候只能仰国际石油市场之鼻息……
同时涉及到每一公民的是将来的婚配问题,生育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未来5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问题依然是各种问题的核心,所以社会发展需要政府,每个人都能够负起最大的责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