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

2005-01-17 11:01:56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在大陆上是连接东亚、南亚、中东和欧洲的枢纽,成为东进西出、南上北下的必经之地。另外,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历史的经验看,一些专家认为陆权绝对胜于海权,并且断言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世界。苏联时代,中亚成为其南部门户。苏联推行南下战略时,把这里作为前沿基地;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南下战略,支持阿富汗抗苏。冷战结束后,独立后的中亚各国成为当今世界几大势力的中间地带,各种国际政治力量竞相争夺。

在辽阔的中亚地区,沙漠、戈壁和草原绵延数千公里,正是由于其辽阔性,中亚又成为欧亚大陆各力量单元的缓冲地带,因为距离会对力量的辐射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19世纪,英国霸权处于颠峰时期,但依然控制不了中亚,对英国而言,中亚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又与印度洋之间存在自然障碍,中亚为具有地利之便的俄国所夺取,最后英俄两国达成协议,形成均势。同时,根据地缘政治边际效应规律,实力接近的地缘政治实体,其距离越近,结构性矛盾就愈突出。在两国有较多缓冲地带的地区,其形势就相对缓和。在中亚四周,有俄罗斯、北约(欧盟)、印度和中国等较大的地缘政治实体,也有伊朗等地区强国,中亚可以成为它们之间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天然的缓冲地带。

地质学家们认为,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等沿里海国家的油田储量达到170亿桶,相当于欧洲北海油田的规模,接近委内瑞拉石油储量的1/3。由于该地区有许多地块未经勘探,因此,专家们估计,里海盆地的石油最终可能达到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近15%。此外,该地区的天然气储量占到世界总量的15%。虽然这些储量无法与波斯湾相比,但却远远大于整个欧洲已经探明的500亿桶储量,成为继西伯利亚和波斯湾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储藏区,在今后15-20年内的出油量与波斯湾的出油量相当。该地区的油气资源不仅限于里海地区,在其他中亚国家也有广泛分布。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蕴藏着约60亿桶石油和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为世界第三大油田。该地区油气的出口潜力非常大。里海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基础薄弱,本地区能源需求有限,能源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石油产量的90%用于出口。这些石油资源及潜在的出口能力使得该地区成为石油消费大国新的战略利益区,国际石油资本在此展开激烈的争夺。

中亚地区有史以来就是几大文明的边缘和连接地带,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进程。中亚北面和西面是世界上领土最广袤、军事力量仅次于美国的俄罗斯,它信仰基督教;南面和西南面则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风云激荡之地;东面的中国则以儒家文化为主,使中亚成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东亚儒家文化三种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界地。中亚地区民族众多,历史上这些民族经历过恩恩怨怨,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容易发生振荡。作为文化和意识形态交错的地域,中亚在全球文明的传播、世界文化格局当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出现了近年来在中亚地区活动猖狂的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

 

中亚对中国地缘战略上的意义不可小觑

中国虽然是一个陆权国家,但中国需要发展海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崛起,拥有海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海权的获得可以为国家的最终统一提供后盾,并可以使中国的海洋权益免受外来威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繁荣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海权的发展。中国要发展海权,必须实现祖国的最终完全统一。中国只有在确保陆权、保证中国西线地缘战略环境的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把地缘战略的重点放在发展海权方面。中国的经济重心目前在东南沿海地区,积聚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果,而这一块地区被认为是中国安全最薄弱的地方。美国拥有可以全球使用的军事力量,并已在东亚建立了距离中国东南沿海不远的包围圈,确定了面向亚洲以中国为对手的新战略。在这个新战略中,台湾既是美国的战略资产,又可能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线。从资产的角度来看,台湾的战略位置,以及台湾对美国的支持,作为美国前沿部署基地是再宝贵不过的。如果美国加强与台湾的关系,或者对台独势力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就存在爆发冲突的可能——或者是台海发生战事,或者是中美军事冲突,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一旦出现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将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早一日推行西部大开发,就有机会早一日脱离这种不利的战略局面、否则,战争突然到来,中国没有准备,显然不能承受。统一祖国,冲破美日的封锁,发展海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问题,军事力量背后的经济整合——包括开发西部,更为重要。中亚国家力量比较分散,不是一个整体,可以使中国免除海陆威胁的困境;中亚地区的稳定,有利于中国的西部开发。

国家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的远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实力接近的地缘政治实体,其距离越近,安全困境表现得比较明显,结构性矛盾就愈突出。一国的势力在本国最强大,它离国内基地距离愈远力量愈弱,因为在运输和通讯上,距离的摩擦损耗侵蚀了实力的强度。当代运输、通讯、远战武器虽然减低了距离的作用,但并不是说距离在今天就不起作用了。距离越远,力量在越来越大的圆周内的密度和强度就越削弱。在两国有较多缓冲地带的地区,其形势就相对缓和。中亚虽然四周有俄罗斯、北约、伊斯兰世界和印度,但地域辽阔,影响着各个力量单元地缘作用的限度。目前,各大势力在争夺中亚的过程中,对中亚的影响是此消彼长的,尚未有哪一种势力单独控制了中亚,中亚也没有形成铁板一块完全投入某种势力的怀抱,处于一种动态的均势之中,各大力量中心反复竞争、多次博弈的结果有可能达到各方战略协调,从而有利于中亚地区形势的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亚是中国与它们的缓冲地带。

国际能源机构在其2002年的报告中预测,过去十年中,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至少占世界的1/4。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成为石油需求最快的消费者。到2030年,中国进口石油的比例将从现在的34%增加到32%。为确保国内石油消费,必须把石油的来源渠道和运输线路、运输方式纳入石油安全的考虑范围。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北非;中国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靠海上运输,而且运输线路也非常单一,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石油来源地的单一和运输路线及运输方式的单一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中亚丰富的石油及与中国的相邻可以使其成为中国的另一个石油来源地,促进中国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和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增加抵御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中亚在保证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中国西部开发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亚地区各国比较弱小,本身不会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但民族主义和宗教意识在中亚地区广泛蔓延。中国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不少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仅新疆就有1000万穆斯林,而且他们大部分讲突厥语。伊斯兰世界宣扬的“回归伊斯兰传统”,土耳其鼓吹的“突厥语国家联盟”,激活了中亚地区沉积多年的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并发展成为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这三股势力在中国新疆地区得到了民族分裂分子的响应,他们力图在中国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最终融入到伊斯兰世界。如果中亚变成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这不仅对中国境内的民族分裂分子是一大鼓舞,而且使中国西部直接面临着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中亚是中国西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国及地区势力争夺中亚对中国地缘环境的影响

就对外发展方向来说,中国北有俄罗斯,西南和南部因地理条件恶劣而无法向这两个方向发展,只能将发展方向集中在西部大陆或者东部海洋。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亚地区成为中国与俄罗斯、北约、伊斯兰世界的战略缓冲地带,陆上势力对中国的威胁大大减少,中国可以集中资源向海洋的方向发展。西方大国向中亚的渗透可能使中国重新面临海陆势力的双重威胁。如果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加入了北约,北约直接与中国交界,中国失去了中亚这一安全外围,国家的安全就到了底线,这样,中国在大陆上有北约的牵制,陆上将面临比以前复杂的地缘安全环境:在海洋上有美日同盟的围堵,发展海权大受影响,而且,二者遥相呼应,对中国形成夹击之势。此外,美国和俄罗斯争夺中亚,势必会引起中亚国家发生新的力量组合,会分化成亲西方和亲俄的派别。一旦有大国背景的中亚国家在中亚争雄,势必影响中国西北的稳定。

在经济领域,对中亚资源的争夺在大国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美国及西方大石油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介入中亚地区事务。因为美国经济实力远比俄罗斯雄厚,在目前的石油开采权和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中,美国占据了上风;里海地区输出石油线路的选取,基本上也是美俄两家在争夺。中国虽然在中亚石油开发权的争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在与西方大石油公司的竞争中取得哈萨克斯坦新乌金津油田和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的独家开采权,但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由于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并且与美国在中东竞争石油,使得中国的能源进口十分脆弱。中国必须实施能源供应和运输渠道的多元化,中亚地区是另外一个战略选择。目前,中国在中亚的能源竞争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西方资本进入中亚,使得中亚地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难以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由此造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展不快,水平不高,甚至严重滞后。

在地缘文化上,“三股势力”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大隐患,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居民,在种族、语言、宗教等方面与伊斯兰世界相同或者相似。由于伊斯兰世界的积极争夺,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广泛影响着中亚。近几年来,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活动猖獗,对中亚各国的政局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中亚各国不能左右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该运动的衍生物——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结合,很可能蔓延至中国的西北地区,将成为影响中国西北边境地区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并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陆上边界最为脆弱的部分之一。

总之,中亚地区对中国来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冷战后大国和地区势力对中亚地区的争夺,不仅关系到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地区关系和大国战略关系,进而影响到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力量的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因此,中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这也是中国21世纪崛起必须借助的外部力量之一。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