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制度的含义及其建设必备条件

2005-01-27 10:47:18    

 

 

  个人信用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和贷款多少的制度。有专家指出,个人信用制度要发挥作用需要有两个前提机制:完善的个人信用调查机制和规范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个人信用调查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个人资信档案的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交的贷款申请表,包括贷款历史、居住状况、收入情况、婚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信用管理的专门机构提供的与借款人信用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还债务记录、信用卡透支状况、在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记录等。其中居民应用量最大的信用卡资料是极为重要和全面的。

  而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评估是个人资信档案的应用和深化,也是消费者获得银行贷款的必经步骤。在国外,银行一般采取主观判断法和信用评分的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在一个信用评分的模式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进行评分。在实际操作中,主观判断法和数量分析法通常相互结合运用,互为补充。其中数量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支付能力”的评定。“支付能力”指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主要是指稳定的足够的收入来源,这是个人信用评定的基础;二是支出与收入的比率,个人支出包括其它未付账款的月平均额、房租、赡养费、抚养费等,这些月支出的总和与月收入的总和比率在40%以下,则认为借款者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

我国政府主导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被推上历史舞台

    我国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投资和出口拉动型,我国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薄弱。虽然我们的经济政策要求“扩大内需”,但实际上并没有将老百姓的需求扩张起来。从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看,我国将实行稳健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出口又面临着国际贸易环境趋紧的态势。因此,我国经济增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前提下,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将是我国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扩大内需或者说使有效需求扩大将是政府面临的主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真正被拉动起来,当然有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意味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中国为了扩大内需,一再鼓励个人信用消费,但是银行对于个人消费信贷却顾虑重重,影响了我国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比如,中国虽然实行了教育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房屋按揭贷款等个人信贷品种,但是,由于手续繁杂,因而普及面不大,拉动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根源在于没有建立一套个人信用制度,包括个人信用数据库及个人信用评估系?。银行没有或者说缺乏放贷依据,个人也很难从银行贷到款项。中国早已从买方市场过渡到了卖方市场,但是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才刚刚开始,因此,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上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形势紧迫。如果再不发展个人信用体系,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或许就要受到严重制约。

    为了促进消费,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扩大个人消费信贷需求。为了加速扩大个人信贷业务的需求,就需要充分掌握个人信用数据。2003年央行货币政策司发布《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指出,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信贷政策的重点,但消费信贷风险不容忽视。报告建议的首选对策就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2003年10月,原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出任央行新设立的征信管理局局长。征信管理局负责承办信贷征信管理工作,以及拟订信贷征信业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有关风险评价准则。这标志着,我国由央行主导的个人、企业征信体系构建加快步伐。据悉,发达国家大中银行的个贷占总贷款比例普遍在50%以上,而中国平均水平不到10%,国内个人信贷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中国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同样巨大,据专家估计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财政收入的37%,GDP因此少增长2个百分点,信用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而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利用征信系统,大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可减少41%,小银行可减少78%。

    并且,社会上用人单位也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信用记录。在许多用人单位看来,信用良好的人才,才是可靠的人才。用人单位的谨慎说明社会对个人信用制度是充满了期盼。也意味着人们的信用意识已经有了提高。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阶段,各种坑蒙拐骗的现象的出现也使得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紧迫性加强。这种现象出现不仅仅是社会道德问题,也表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严重。道德约束力度明显不够,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将以制度为基础,对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改善。拿个人信用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的来说,如果人们不够诚信,有坑蒙拐骗行为,就会使其背负不良的工商信用记录,这个记录很可能断送他一生的经济生命,意味着其难以从银行贷款消费,甚至失业失去经济来源。这种约束力度使得人们必须诚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秩序整顿的精髓就是要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因此,从长期利益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房贷车贷不还款等个人信用问题,不仅会增加我国的金融系统风险,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秩序建设。个人信用缺失以及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改善增长方式的情况下,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的紧迫性开始显现。

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2005年将有突破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求,同时服务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随着征信法规的完善和征信市场的发展,将来依法向合格征信机构的合法用途开放。为保护个人和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商业银行只能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审核是否接受个人作为担保人等个人信贷业务,以及对已发放的个人贷款及信用卡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才能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按照人民银行有关工作规划,2005年年内将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联网运行。届时,所有获得资格的商业银行和部分农村信用社将可以联网查询个人的信用信息。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试运行,将有利于个人信贷的进一步发展。2005年1月21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央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数据收集今年将逐步扩大到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并逐步开通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农村信用社的联网查询。这意味着刚刚于2004年12月中旬在北京、重庆、深圳、西安、南宁、绵阳、湖州等七个城市开始试运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将在2005年覆盖全国,此外联网的金融机构也将部分农信社囊括其中。这意味着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我国公民的个人信用即将有一份“全国记录”。此举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而且有利于个人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据介绍,将来数据库将逐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更加完整地记录个人信用信息。

   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集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二是贷款信息,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三是信用卡信息。专家表示,2005年中国个人信用征集系统将投入运行,这将是中国2005年计划建立的一系列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之一,对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