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明确

2005-03-08 11:20:5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2005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强调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温家宝表示,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中央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大于对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担忧

2004年,中国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问题,采取了果断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在2004年末至2005年初,不少机构和经济专家预测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8.3%至9%。尤其是在央行公布2005年货币政策目标后,有分析认为2005年度央行对信贷增速的控制过于严厉(央行2005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全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

分析员认为,政府提出8%的经济增长目标低于此前普遍预测的8.3%至9%的增速,说明中央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大于对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担忧。2005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口、消费和投资三大需求仍比较旺盛。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宏观调控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动。

200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左右,这一速度,高于2004年的预期指标7%,低于2004年9.5%的实际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7%-8%。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升温,当年增长了9.3%,2004年在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仍然增长了9.5%。经济增长过快导致夏季拉闸限电、冬季缺少取暖用煤,连老百姓最基本需求的能源都无法保障。过分追求速度,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根本跟不上。目前,地方确定的2005年增长指标基本上都高于8%,有的甚至达到两位数。这一方面说明各地的发展热情很高,值得高兴,但相互比速度、层层比速度,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有一些地方的执政理念还没有真正转过来,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落实,值得警惕。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4年出席APEC会议时表示,中国经济2005年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些人所担心的中国经济“硬着陆”不会发生。因为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该国经济就将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增长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据此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经济已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此外,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申博成功、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等叠加之后,将继续带动外资强劲进入中国;中国消费结构仍在快速升级,相关产业将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将需要兴建很多基础设施。这些因素对于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2005经济增长维持8%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相对比较低,经济增长实际可能达到9%左右。从过去几年看,国内消费增长在7%左右,投资增长15%左右没有问题,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率可以保持在8%,甚至更高一些。从地方政府来看,他们都不愿自己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的低,因此很多地方可能会超过8%的目标。因为很多地方都会定得高些,这样就不会低于全国的水平,如果太低,达不到全国的水平,就会比较难堪。但如果国家定9%,地方政府可能就要定10%,相对定得比较低些,有利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工作从片面追求GDP的指标,走向比较全面的统筹的增长方式。

综合上述分析,分析员认为政府提出8%的经济增长目标低于此前普遍预测的8.3%至9%的增速,说明中央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大于对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担忧。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目标显示通胀压力仍然不小

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而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目标将控制在4%,这说明中国2005的通胀压力仍然不小。

2005年中国CPI走势将主要取决于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中土地、劳动力和公用事业产品等生产要素重新估值的影响。首先,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后,土地供给将减少,土地使用成本将提高,特别是商业和住宅用地成本将明显提高,这将影响到房屋的租售价格。其次,从2004年开始出现“民工荒”,导致企业人工成本上升,据了解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企业相继提高了民工工资,幅度超过15%。还有,公用事业产品提价呈加速态势。2004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搞“两条控制线”来限制各地方政府对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项目提价,使通货膨胀压力体现为“瓶颈现象”。到了下半年CPI指数逐步回落,这些政府定价项目的提价陆续展开,并使CPI中居住类价格明显上升。此外,2005年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高位的可能性很大,由政府定价的燃油类产品价格也将上升。

2005年,通胀手成本推动的压力不容忽视。2004年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对稳定粮价乃至整个居民消费价格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2005年粮食能否继续稳产、增产面临着种植面积、气候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果片面追求速度,不排除会出现因放松农业导致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再次出现波动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扬可能给下游产品价格造成较大压力。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高出最终环节消费价格近2倍,其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涨幅超过20%。上游产品价格没有顺畅传导到下游环节,除了因下游环节市场竞争激烈、被迫靠缩小利润空间来消化上游产品涨价的压力外,影响的滞后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上游产品价格继续刚性上扬,下游企业因难以承受,或者通过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来转嫁负担,或者被迫限产停产,两者都会导致最终环节价格的上涨。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显示就业形势严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宣布,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比2004年增加26亿元。温家宝在报告中说,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2004年,中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目前,中国再就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也是由整个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所决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存在,使中国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

精简冗员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稳妥地安排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关系社会稳定的大局。从1998年到2003年6月底,国企下岗职工2780万人,其中185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67%。目前,中国还有大量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而2005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则任务艰巨。

  从就业压力、生产能力利用率等方面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低于8%,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会大大少于需要就业的人数,积累的就业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根据测算,经济增长8%,可提供800至1000万个就业岗位,还不能满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如果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显示就业形势严峻。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