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形势承载经济高速增长之痛
2005-03-17 11:14:53
根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核电501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
不难看出,中国9.5%的经济增长完全是建立在各项能源消耗均上升15%的基础上的。当能源消耗的增幅大于经济增幅时,也就是说很多能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从能源利用效率看,2004年,我国GDP的增长占世界的3%,但却消耗了世界40%的原煤,1/3的钢铁和1/2的水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耗钢铁、煤炭和铜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其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8个主要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73%。比如石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从1980~200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但石油消耗的年均增长速度却高达4.9%,成为世界上石油消耗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就出现了80年代一度出口,90年代石油进口的局面。另外,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2002年的石油消耗量为2.3亿吨,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2002年的石油消耗量为8.75亿吨,日本的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9%,2001年的石油消耗量约2.6亿吨。可见,我国的单位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约30%,是日本的两倍多,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煤电油运造成多方面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煤电油运供求紧张是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仅次于宏观调控的核心词汇,而且中央各级部门的领导人均在不同场合下强调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其中,温家宝总理已经连续两次在人大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指明了这个问题,足见中央对煤电油运紧张态势的关切。
而事实也正朝着这个令人担忧的方向发展。
在2004年,我国各行业虽竭尽全力,但依然未能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煤炭产量超过19亿吨,同比增长15%;原油产量1.75亿吨,增长2.9%;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通车总里程达7.44万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总通车里程达185.6万公里。不过即使如此,仍与满足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预测,2005年煤炭供应总体依然偏紧,湖北、湖南、江西等一些地方的需求可能受到影响,预期全年煤炭需求将在21亿吨以上,电煤消耗总量将比2004年增加1.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供应缺口在8000万吨左右。
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电力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4年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创出世界新纪录。不过,虽然电力增长飞快,但仍然存在缺口,这主要是快速增长的电力供给赶不上更快增长的电力需求。2004年,全国有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情况。2004年底和2005年初,局部地区又出现了冬季供电紧张局面。在这种情况的作用下,2005年电力供应仍将偏紧,最大电力缺口估计在2500万千瓦。华东、华北等地区夏季高峰时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原油供应也持续紧张。近年来,国内对石油的消费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受资源的地理分布条件和开采难度的制约,目前我国原油产量始终徘徊在1.6亿吨/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1.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2005年预计增量在2000万吨以上,进口突破1.4亿吨几乎已成定局。根据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35亿-3.68亿吨和4.3亿-5.5亿吨的区间,石油供求缺口分别约为1.8亿吨和2.9亿吨左右。
2004年的煤荒、电荒直接导致了铁路运输高度紧张,电煤运输紧张、运力严重不足。铁道部门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运输发送量248130万吨,比上年增加24650万吨,增长11%,是历史上年增量最大的一年。2004年铁路已将90%的货运能力投入到重点运输,以占全世界6%的铁路运营线路,担负着全世界25%的运输量,各大铁路干线的利用率已经饱和。
与此同时,公路、水运能力也全面吃紧。港口能力缺口大,设备超负荷运转,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等出现了新的压船压港现象,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些重要城际快速通道交通饱和。运力紧张与目前经济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密切相关。一方面,我国铁路交通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更加剧了运力紧张。
笔者认为,电力供应紧张是煤电油运呈现紧张局面的一个关键。要化解煤电油运对经济的“瓶颈”制约,必须从解决电力供应紧张环节入手,同时搞好煤电油运供求衔接。虽然我国近年来电力建设速度持续加快,2003年新投产的装机容量达到3484万千瓦,2004年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均破世界纪录。但电力供给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缺口,主要是快速增长的电力供给赶不上更快增长的电力需求。
煤电油同属能源产业,相互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尤其是煤与电的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我国发电能力的75%以上是燃煤机组,电力需求的增长直接带动煤炭需求的增长;而煤炭需求的增长又直接拉动运输需求的增长;铁路运能的不足直接刺激了公路和水路运输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油品的消耗,进而形成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局面。
8%增幅表示中央宏观调控的态度
国家发改委在15日公布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含了八个指标,里面包含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城镇就业率、居民消费总水平等宏观指标。但是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八大指标只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得到了解释。而国家发改委这种独特的行文方式则让人感觉到中央的坚定和坚决。
国家发改委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设定在8%左右就是要在考虑三个因素:第一,从现实需要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资源环境可以承受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完全必要的,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推进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第二,从可行性分析,近两年我国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但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却依然突出。在我国经济规模已经较大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如果增长速度过高,对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会更大,经济运行会绷得更紧,矛盾会更加突出。第三,从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图看,适当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倾向,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和转变增长方式上来。8%左右是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本地区的预期目标。
在这三个原因中,同时出现了煤电油运和宏观调控的明确表述,这就是在向全国表明一种态度,能源利用或挖掘只能在现有国内生产总值(GDP)8%左右的框架下进行,全部工作尽可能靠近8%,让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在较低的增长率情况下得到较好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