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和平崛起!

2005-04-26 09:37:08    

1955年4月18日-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首次亚非会议,史称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代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出席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是中国外交全面走向世界,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世界所了解和认同的起点,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设与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2005年4月22日,在中国国力正隆之时,胡锦涛率领代表团再次参加由亚非100多个国家参加的雅加达亚非会议,从会议的初步结果来看,本届亚非会议必将为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发挥更大的作用……

 

50年前的万隆会议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50年前举行的亚非国家万隆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此前所有的国际会议都是由大国、强国主要是西方列强发起、主导和参加,而没有弱小国家的份。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的问题,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会议产生的万隆精神和国际关系十项原则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指针。万隆会议拉开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万隆会议的一些倡导国和积极参加国的领导人,如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理纳赛尔、缅甸总理吴努和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世界政治力量崛起的肇始,也是它们冲破美苏两极结构,开启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前奏。

5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面对着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急需争取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为新中国的外交和发展打开局面。而万隆会议是当时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大型多边国际会议。因此,周恩来总理亲自率团参会,在面对着暗杀和来自某些国家的阻挠时,我们毅然出席了万隆会议,并在当时非常复杂的环境下,顶着来自各个不同势力和国家的压力,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周总理代表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精神,提出了反帝反殖、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新兴国家的和平等国际地位、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的主张,成为与会者的普遍共识和会议的基调。这为会议取得历史性重要成果,为万隆精神和“十项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正是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成功亮相和卓越的工作,增进了亚非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了解与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不少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偏见和疑虑,为新中国赢得了朋友,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万隆会议后,我国的对外关系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出现了一个外国同我国建交的高潮。在短短的5、6年时间里,到1961年,仅亚非地区新增同我建交国即达十个之多,并为10年后即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出现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奠定了基础。

万隆会议是当时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胜利,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些影响一起受益于今天中国的发展。而当时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资源与今天的中国是无法比拟的,一定意义上讲,当时的领导人自身的魅力和能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胡锦涛和温家宝“周游列国”打出外交“组合拳”

 

我们注意到,自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中国全面加大了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沟通力度。近一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更是频繁出访亚非拉及欧美国家,着实打出了一套外交“组合拳”。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胡锦涛先是借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会议访问了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欧亚四国,接着在出席APEC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四个南美国家。胡锦涛分别与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的首脑进行了会晤,作了充分沟通。而在同一个时期,温家宝总理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增强与周边国家沟通:2004年9月21日-10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半个月时间内两次出访,分别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并参加了在越南进行的第五届亚欧国家首脑会议。而就在4月初,温家宝总理刚刚完成了对于南亚四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访问,与这些周边国家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就共同合作发展等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为中国营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另外,其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这段时间内多次出访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合作、军事、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都构成了目前我们建立有利于我们国家和平崛起的大环境。而这些努力也注定要在刚刚闭幕的雅加达新亚非会议上有所体现。

 

新亚非会议将再次助力于中国崛起

 

半个世纪之前只有29个国家和政府代表参加的万隆会议已经对当时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客观上帮助了新中国的立足和成长。而有10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和代表参加的雅加达新亚非会议所产生的能量将会更大,影响将会更深远。亚非两大洲的人口总和占全球的70%,面积占全球的一半,占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一半,因此两大洲的联手足以撼动世界。

分析员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和平崛起需要至少四个方面的外部条件:

 

1.   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大环境;

2.   亚非国家在政治上的支持;

3.   周边国家的谅解与共同发展的愿望;

4.   部分发达国家的尊重。

 

目前,出席亚非峰会各方代表已同意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新平台,并就此发表了《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亚非峰会两主席印尼总统苏西洛和南非总统姆贝基已于24日在万隆会议中心正式签署《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并立即生效。官方评论认为这标志着亚非国家之间在50年后再度修筑合作平台,亚非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将从政治方面的合作转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领域的全面合作。

 

《宣言》说,亚非国家决定以“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架构,促进两个大陆间在政治联合、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关系三大领域的合作。这一伙伴关系将建立在九项原则之上:一,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的万隆精神;二,承认各地区内和区域之间在社会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多元化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三,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公开对话;四,促进与所有利益相关方面非排他性的合作;五,在比较优势、平等伙伴、共同归属感、共同理想以及坚定的共同信念基础上,开展务实和可持续性合作;六,通过强化、补充两大洲现有的区域与次区域组织,促进可持续的伙伴关系;七,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负责任的和谐社会;八,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发展权;九,在多边场合促进集体和统一行动。《宣言》说,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将注重两大陆之间在贸易、工业、投资、金融、旅游、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源、卫生、交通运输、农业、水资源和渔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并将解决包括武装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跨国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等共同关注的问题,以确保和平、稳定和安全。另外,亚非国家领导人还同意今后每四年召开首脑会议,每两年召开外交部长会议,在认为有必要时举行其他部长级或技术性会议以及商业峰会,从而推动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通过《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意愿上,全球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广大亚非国家的共识。这样,虽然在局部仍然存在争端和冲突的因素,但是整体趋势不可变。而中国历来与广大的亚非国家有关广泛的共同利益,有关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合作的历史基础,这些都是“团结同志”的关键因素。而通过中国近些年在亚洲事务上日益发挥强大的作用,在改善同周边国家关系和营造共同发展方面所做诸多努力,我们正在接近一个良好的地区发展氛围。这些成果可以说都在新亚非会议上有所体现,因此,虽然前面困难重重,中国的崛起之路正在逐渐清晰。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