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加快中国“跑马圈地”步伐
2005-09-26 10:04:24
据悉,德意志银行21日与华夏银行签订初步协议,以战略投资者身份牵头入股华夏银行约14%股份,作价约3.3亿美元,折合约每股4.5元人民币。这个价格不仅远高于华夏银行每股净资产2.34元,更高于其当日收盘价每股4.21元,大大出乎市场人士的预料……
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跑马圈地”历史回顾
2001年12月底,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分别参股上海银行8%和3%,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将股份由5%增持至7%。上海银行成为第一家外资银行参股的中资银行。
2001年年底,国际金融公司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股份。
2003年1月初,花旗集团宣布已投资近6亿元人民币,首期取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股份,并有进一步增持的权利。而在今年8月底,花旗已经同意将其在浦发银行的股份增至20%。
2003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参股民生银行1.6%股权。2004年3月新桥投资受让民生银行1.75亿股股权。2004年10月淡马锡受让民生银行4.55%股权。
2003年12月17日,兴业银行与香港恒生银行(占15.98%)、国际金融公司(占4%)、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占5%)签署投资入股协议。
2004年6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核准国际金融公司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入股西安市商业银行2.5%股份。同时,两家外资公司还以期权投入认购西安市商业银行总股份的24.9%。
2004年8月,汇丰银行投资144亿余元入股交通银行19.9%股权,成为继财政部之后交行的第二大股东,汇丰同时享有在交行上市时购入股份以维持其持股比例的权利。
2004年12月底,新桥投资入股深圳发展银行17.89%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
2005年3月,荷兰国际集团以大约17.8亿元的价格收购北京银行19.9%的股份。另外,国际金融集团与北京银行也签了一份收购其5%股份的协议。
2005年4月,澳洲联邦银行斥资6.25亿元取得杭州市商业银行19.9%股权。
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在北京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洲银行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建设银行9%的股份,美洲银行对建设银行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
2005年6月24日,淡马锡与汇金公司签署协议,以约14亿美元的总投资购买建行5.1%股份,并承诺于建行首次公开售股(IPO)时再购入10亿美元股权。
2005年8月18日,中国银行与苏格兰银行签署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将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的股权。皇家苏格兰银行将以现金形式支付一半,由美林与李嘉诚购入另一半。
2005年9月6日,渣打集团投资大约1.23亿美元持有渤海银行19.99%股份,成为渤海银行唯一的外资战略投资者。
近日传出消息,高盛、德国安联、美国运通三家组成的财团将获得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这项金融投资计划将超过30亿美元,其中德国安联将出资约10亿美元,高盛约17亿美元,美国运通约2.3亿美元。
德意志银行的出价明显高于市场预期
以德意志银行牵头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华夏银行约14%股份花了约3.3亿美元,折合约每股4.5元人民币。据知情人士透露,德意志银行此次获得的股份可能在10%左右,而与其共同买入华夏银行股份的欧洲财务投资者可能是巴黎银行。
德意志银行为入主华夏银行花费如此大的代价,令市场人士大为不解。事实上,华夏银行在国内银行业并不显得多么突出。该银行前不久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尽管利润得益于贷款增长而上涨,资本充足率和现金流仍是其隐忧——当然这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共同难题,更不要说这一轮经济减速以后不良贷款率再度上升的可能性。按说,这类银行对合作伙伴的需求应该更强烈,德意志银行在谈判中应该占据更大的主动。
另外,就在本月上旬,新加坡磐石基金以每股3.5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得山东联大所持有的华夏银行6.9%的股份。市场盛传德意志银行当时即有意参加拍卖,但因为价格太高退出。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作为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的一家外资行,为何前后判断不一致,以明显高出市场价的价格买进华夏银行,难以理解。”再加上华夏为一家上市银行,马上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还要支付对价,这更使业内人士对德意志银行的出价感到偏高。
对此,分析认为,这和德意志银行当前在中国的处境以及中国银行业的现状有很大关系。
近期,在建行、中行和工行的战略投资者争夺中,德意志银行几度失手。此前,曾传闻其与中国银行进行了紧密的谈判,但最终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进入,使德意志银行失去了此次机会。据了解,目前德意志银行已经与广东发展银行达成协议,将担任广东发展银行重组的财务顾问,但目前双方并没有就收购股权一事进行商谈。业内人士认为,财务顾问的身份显然限制了德意志银行收购的步伐。与此同时,收购北京银行又因价格原因擦身而过。
而之前在中国市场上,德意志银行已经落后于汇丰、花旗等银行的扩张步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一系列的失利之后已不容它再等下去。事实上,国内留给德意志银行可供选择的银行已经不多,现在若不果断出手其很可能失去分享中国巨大市场的机会,这应该是其前后行为看似矛盾的关键所在。
而华夏银行的股权结构可能是德意志银行愿意付出这么高溢价的另一层原因。由于华夏银行股权比较分散,目前占股比例不低于10%的股东共计三家,分别为首都钢铁总公司、山东电力、云南红塔,其中最大的股东首都钢铁总公司持股仅14.29%,而德意志银行和其合作伙伴这次就取得了14%的股份,在未来它很有可能会像新桥控制深发展一样,取得华夏银行的实际控制权。
剖析外资银行入股国内银行的不同选择
其实,外资银行的利益很明显,中国的银行业是经济改革中最落后的一部分,其他行业的市场、机会随着改革开放已经释放出来,而银行业现在正在开放过程中,这给外资银行分享国内庞大的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不过,梳理一下这些外资银行入股所选择的不同银行类型,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它们在中国的未来战略。事实上,由于选择是分层次的,买家和卖家相互的选择范围并不是那么宽。
首先,选择国有四大银行的往往是之前在国内开展业务相对较少的。这包括入股中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建行的美洲银行和淡马锡,而目前与工行达成参股意向的高盛、安联在国内的影响力也较其国际竞争对手小。这种现象可以这样解释:这些机构在国内市场已经落后于其国际竞争对手,倘若从头做起,势必很难在短期赶上其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分享中国巨大的市场未来会产生的丰厚利润,和这些有政府扶持的大银行合作是它们的现实考虑。另外,入股四大行,更会给它们带来其它业务的政府政策优惠。可以说,它们的做法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但在国内已经有相当规模业务的外资银行则不同了。由于入股四大行一般都有附带条件,而这些条件往往会限制它们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灵活性,所以这类银行没有选择四大行,而是更青睐于管理相对比较先进的中型商业银行。事实上,和入股四大国有银行相比,花同样甚至更少的钱,他们将能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和更集中的网络,而同时没有附加条件的限制。在中国的银行业全面放开后,它们甚至可以完全控制这些银行,这种策略对于它们来说应该是最划算的。这具体体现在新桥入主深发展并取得了相当控制权、汇丰以不菲的价格买入了交行股份、花旗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身上下注、渣打选择新成立的渤海银行等上面。
事实上,德意志银行入股华夏银行只是外资银行在中国一系列竞争性行动中的又一个例子。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最有利可图的银行业准入机会基本已被全球性金融机构瓜分完毕。过不了多久,在外资股东的影响下,这类层次和集中区域不一的银行间新一轮竞争与分化又将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