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需审慎看待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5-10-12 10:02:27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内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可以较快地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与战略投资者在具体业务上的合作,国内银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金融改革
截至8月底,中行、建行先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完成,标志着从2003年底开始的中行、建行股改已经初步完成。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举措之一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不仅有利于增强银行资本实力,改善资本结构,还有利于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方法,促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力度急需加大。由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将产生一种倒逼机制,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加速实现转变,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开上市,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市场的形象。
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何得何失
正如业界所言,中国金融业改革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达到了获取资金与技术的双重目标。然而,在这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表象背后,却是中国在国际金融业的价值链的博弈中又一次失去了重头。
西方银行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因为他们对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国内银行只获得了金融服务价值链条中的很少一段,而更多的,能够产生更高价值的高端服务环节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其丰厚的投资回报率是会让所有投资者感到心动的。
从目前看来,赢得了大量国家注资之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盈利已经开始大幅改善。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最大的赢家还是外资。交通银行自汇丰入股以及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一下子从亏损19亿元多的丑小鸭变成了盈利46亿元的金凤凰。但是,这并非汇丰入股及境外上市发挥了“特异功能”。因为交通银行在汇丰入股之前,已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并进行了财务重组(剥离的不良资产由国民财力来消化),使上市后有个好的财务表现。据分析,交通银行自今年6月底在港上市后,股价屡创新高,两个月内已上涨了近30%。这说明发行当初定价过低,按市净率定价时没有考虑交通银行覆盖全国中心城市与国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导致本该由国内投资者享有的无形财富白白地被外资瓜分了。
我们知道,银行的价值主要在于网络、品牌和信用度,客户是银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对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其巨大的网络、品牌和信用度的价值,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上。
而从整个金融产业投入产出流程来看,外国投资者实际是以虚拟的货币符号换取中国金融企业现实的股权甚至控制权,并分走巨额财富。其中的真实游戏过程是:外资投入国内商业银行美元等外币换得股权,而我国拿这些美元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美元又回到美国,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息回报。
以高盛当年购买平安保险为例,中国以高收益的保险股权为代价换来的美元,又重新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支援”美国的经济建设,美国仅仅支付了很低的国债利息。而在美元完成一次中国之旅之后回到美国时,带走了中国金融业的股权和高利润。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分别以3500万美元投资平安保险11年,共获得9.7亿美元的回报,但我们取得的3500万美元资本金如买成美国国债,11年只能取得大约2000万美元的收益。
再看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效果如何。从国内一些银行引入外资后的公司治理运行结果看,随着外资的引入,也设立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运行还是按照原来的模式运行。再从经营管理来看,汇丰银行入股某银行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技术援助协议。但是,所谓的技术援助,只是搞些有关银行业务的入门培训和扫盲教育而已,从未传授核心管理技术即使像成本分摊方法这些并非核心的技术,外方也不肯透露。
另外,现在许多中国大银行都有外国银行或公司入股,并进入董事会,了解中国银行的机密和各种资金动向、客户资源等。2007年以后,中国银行业将对外资全面开放,中国的银行不可避免要同境外战略投资者自己所设立的各个嫡系分支银行同台竞技,这会让中国非常被动。
境外资本入股中国金融企业,除了追逐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特性外,其更长远的目标是要控制中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产业,最终达到控制中国经济的目的,从而瓜分中国的经济资源及其所创造的财富。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外资金融机构常用的策略,可以粗略模拟出他们在中国本土攻城略地的“路线图”。
第一步,小比例参股,进入董事会,了解被投资企业情况,同时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趋势和市场状况。
第二步,通过增资或收购等途径把持股比例提高到离控股国内金融企业仅有一步之遥的某个临界点(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过外资所在国的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借助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使外资机构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中国金融企业股权)升值。
第四步,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国内需求因财富外流却难以提高,最后导致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恶化。
第五步,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走向恶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高位。此时,外资机构通过政府组织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六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权不仅分红丰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收益,他们通过金融企业上市减持股份,并把投资和利润兑换成为外汇撤离中国。
第七步,当这种撤离行动变成一种一致行动时,人民币不得不大幅度贬值,国内金融危机爆发。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贬值之际,境外机构把外汇回流回来再兑换成人民币,并进一步增持或收购中国金融机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完成对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控制。经过一系列的有序进攻,大部分中资金融企业将变成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分支机构。
如果外资金融机构像血管一样深入到中国各个产业的肌体之中,它们可利用金融资本控治国内产业资本,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转移;中国大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里都有境外的金融机构的代表或董事,国内企业的任何国际并购活动都可能通过银行的渠道透露到国际市场或竞争对手一方,中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外资机构还可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之中。从而,达到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最终目的: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掌控经济命脉。
中国金融业改革路在何方
应该如何看待外资入股中国银行的行为?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引入西方的商业银行可以在资金实力、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带来西方成功的实践经验。从筹资本身来看,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市场化运作与经济模式的完善与健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需求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再者,在产品、客户等方面也会带来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理念与效率,打破国有银行政策保护中的经营方式与思路。
同时,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还是要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在国有银行的改革上,不应该过多地“依赖”或期望于国外银行,应该按照自己的国情,考虑自身的经济基础、市场氛围、甚至社会目前的状况,借鉴学习适合我国国情状况的模式与体制,完善银行改革步骤。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经济积累和财富扩张的阶段,现在处于一个深层次创新的阶段。而我们处在经济和金融积累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因此,“不可能完全放弃国家控股的形式是我国改革的基本原则,然而如果不打破过去沿袭严重而浓厚的官僚本位主义,不放弃行政官僚体系的管理思路或模式,无论我们学习、参照或设计何种模式,都将流于形式,缺少内容,延误时机,伤害自己。”
谭雅玲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比较大、覆盖面广、负担比较重,而其客户群体比较大,机构人员比较多。一些银行如招商、民生、交通银行,在股份制的基础上走向了国际市场。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像它们那样在体制上、模式上改进创新,形成我国银行业的综合改革思路是值得思考或反思的。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当中,应该把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作不同的侧重与规划,形成“拳头型”的战略规划,不要单一侧重性发展,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把两者在改革中融入到一起,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金融利益最大化。
谭指出,引进外资,包括邀请外国大银行设计我国银行改革的模式,则意味着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信息告诉了国外投资者,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的弱点都毫无保留地表露在他们面前,其中的国家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似乎更值得深思。
我们的银行是否已经受过伤害?如何把吸收国外的和保留自己的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