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能走多远?

2005-11-01 09:50:0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448亿美元,遍布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未来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五年后,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超过60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2%……

 

 

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但总体规模偏小

据商务部消息,近年来,随着国内部分行业产能的过剩和市场的饱和,出于开拓市场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到国外拓展空间;此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产品原产地多元化,客观上缓解了日趋严峻的贸易摩擦;而且,对外投资还成为一些企业获取境外资源的有效渠道。受以上三方面因素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全球。

据介绍,自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显著成绩,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渐加快。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448亿美元,遍布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是投资小国。国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和实际使用外资比达到了1:11。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总量明显偏低。截至2004年,我国448亿美元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是美国的2.2%,日本的13.4%,西班牙的五分之一,与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截至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9%和0.55%。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中国商务部最近发布数字显示,并购占中国企业总体海外投资的80%。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投资已上升了182.5%。

近几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速度明显加快。据《经济参考报》今年7月报道:2004年,我国共买下278家德国企业。据《香港商报》今年8月报道,2004年,我国已超过韩国成为亚洲第二大并购交易市场。截至2004年底,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比2003年增长了50%,所涉及的并购金额接近70亿美元。

2002年-2004年,TCL集团先后并购了德国的施耐德,法国的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公司;

2004年9月,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以近5亿美元收购韩国汽车生产商双龙公司近一半股份;

同年12月,联想集团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交易总金额达17.5亿美元;随后,冠捷科技以3.58亿美元收购飞利浦的全部显示器业务与低端平板电视的外包业务;

2005年6月,据媒体报道,海尔集团正考虑收购美国电气业巨头美泰公司。海外媒体7月下旬报道,美泰宣布海尔已退出了对美泰的竞购;

2005年8月,媒体报道,我国最大的电讯设备制造商华为公司有意收购英国电讯设备制造商马可尼公司;

2005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通过其全资公司中油国际出价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2005年2月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并购国外当地企业”正成为目前我国企业计划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各种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上升为34.4%,仅次于“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新建合资企业”和“新建独资企业”。但是,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

政府推动本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有两重考虑。一是中国经济成长隐忧渐显。由于市场竞争白热化,中国企业面临巨大挑战。企业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以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二是由于贸易和资本的“双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条件恶化。

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许多措施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

从跨国收购向跨国公司迈进

中国企业对海外公司并购活动频繁,说明中国公司开始从国内市场的饱和中抬起头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的机会,这种并购行为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公司的海外并购浪潮来看,在海外大规模并购时期的日本公司已经成为真正意义的跨国公司,实施海外并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品牌了,这些公司在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海外代工与熟悉海外主要市场之后,已经在全球构建起了自己的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具备了非常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质量保障能力以及日本式的管理与制造模式,全球电子、汽车等诸多产业基本都处在日本的强大冲击之下。

然而,目前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与日本当初的并购是截然不同的,首先中国公司刚刚开始国际化,目前还集中在代工的起步阶段,在海外的投资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中国公司仍然是中国市场上的公司,还不属于跨国公司,公司完全依赖中国生产要素的优势以及中国庞大市场的规模才成长为现在的规模;中国公司本身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仍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中国公司仍然还不熟悉海外的市场,缺少跨国与跨文化管理的经验,甚至连这种跨国并购的项目自己都难以独立完成,所以目前发生在中国公司身上的并购行为严格说就是中国本土公司对海外公司的收购,并购项目的操作以及并购后企业的运营对中国公司来讲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正处在产业结构的变动重组的新时期,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目前被中国企业并购、计划并购的一些公司或者这些公司中的部分产业在产业格局转换中大多处于劣势,可以说中国的收购还是一种“捡芝麻”的收购。

同时从产业发展的生理周期看,中国的很多制造产业并没有进入新的产业阶段。中国公司虽然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仍处在生产要素的导向阶段。在经过将近30年的跋涉之后,我们感受到了产业的繁荣。但我们的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力,表现在企业身上的活力看上去是一种企业竞争力的假象。

中国公司在跨国运营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验,缺少设备的话只要投资就可以买到,但如果缺少国际化的运营经验的话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自己走出国门去体验和锻炼,逐渐发展为跨国公司。目前的并购对全球产业格局的实际影响意义不大,只能提高中国公司在世界的形象,但与此相应的是也提高了一些国家以及企业对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戒心,这对未来的并购是十分不利的。

对此,有人感慨,如果不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仅仅擅长组装的中国企业与那些为NIKE一针一线代工做鞋的浙江小工厂相比,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区别不大。

中国海外并购如何走得更远

尽管中国政府为本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不计血本的鼎力支持,但海外并购之途却非高价位这把利斧就能砍开。通过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受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难,政治信任缺失是关键。

除了政治因素,在考虑海外收购的过程中,企业更多的需要关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问题,以准备收购成功后的际遇,包括经济、法律上的挑战。

中国证监会前任副主席史美伦说,企业本身是否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企业能否跨过海外收购的门槛。以美国为例,有联邦的法律、自治州的法律、交易所、律师行业的自律规则,构成了全面有效的并购监管模式。美国证监会则主要根据1934年的监管法,对并购进行强而有力的实质性监管。而境外企业对美国公司的要约收购,最终必须经过美国财政部旗下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以及美国证监会的审查才能通过。

在企业管理层面上,有专家指出,我国从事海外并购的企业,存在四个明显不足:一是缺乏明确的海外并购战略。二是过于关注收购价格。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被收购企业的价值提升潜力。三是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缺乏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及关键的核心技术。四是缺乏并购后的整合能力。

针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大宗收购难以开展,有专家据此提出了几点经验,分别是:

1)不能操之过急,全世界都有公司希望卖给中国企业,很多人都想借机甩包袱;

2)必须要有充分理由来支持这项收购,仅在协议需要考虑外,技术、原材料等要素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3)必须依靠合适的人才,联想成功收购IBM与其聘请的谈判官有莫大的关系;

4)需要一个合作伙伴一起购买还是单打独斗?需要一个本土的还是海外的收购伙伴呢?——联想收购IBM起初就选择了伙伴公司。

之后的问题便是如何运营、如何管理,了解管理层的能力,如何取舍管理层。

对于海外收购战略,大企业不能好大喜功,而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专家认为,国内并购做好了,才能更好地考虑跨国并购的观点。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需要通盘考虑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才能保证在整个收购过程中合理规避风险,达到收购目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