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企海外收购背后的“能源威胁论”

2005-11-03 09:47:45    

从去年底中石油竞标俄罗斯尤甘斯克公司失利,到今年7月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铩羽,再到这次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过程中所出现的“一波三折”,总体来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并不顺利……

 

石油背后的“中国威胁论”

 

在全球经济高度市场化的今天,资本市场的并购理应该被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市场行为。然而,石油业似乎是个例外。关注中石油竞标尤甘斯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以及此次中石油收购PK石油三起石油企业并购案,我们总能听到一个来自政治领域的声音。

 

    分析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或失利或波折的原因时,美国有时事评论员称,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增加这起并购案的复杂性。我国媒体亦随声符合:三大石油企业的“国有企业身份”,在“外国政治家群落中激起极大的惶恐”。甚至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先生在谈及竞购优尼科失利事件时,也不无自责地总结出三点“教训”:“未与政府达成更多默契、对外宣传不够、自身准备不足。”

 

    实则不然,石油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石油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关系,是国家利益的相互博弈。从中国石油企业三起海外并购案中,我们不仅能够听到来自海外并购国官员的声音,甚至还可以看到国家机器转动的影子。

 

    俄罗斯尤甘斯克石油公司股权拍卖,实则是在经历了大踏步私有化改革之后的俄罗斯政府,突然明白了石油企业“国有化”的重要意义,加快了国家对能源业的控制。

 

同样,当美国面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一下子跳出40多名国会议员联名给布什总统写信,要求政府阻止中海油的并购计划。

 

哈萨克斯坦也是如此。有消息称,针对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哈萨克斯坦不仅以违反反垄断法的名义出台了巨额罚款,而且还匆忙修改了该国有关开采利用石油等自然资源的法律。修改后的法律加强了国家对能源领域的控制,哈萨克斯坦政府不但有权封杀在能源领域中的收购交易行动,同时也有权强行收购能源企业。

 

    在俄罗斯,当中石油参与竞标尤甘斯克石油公司的消息披露后,俄罗斯《消息报》上的一篇文章称:“中石油如果进入俄罗斯,将给国家的能源安全带来直接威胁。”在美国,针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事件,《华盛顿邮报》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最近的‘威胁’》的文章竟把收购事件比喻为“地狱之火”,大肆渲染“中国石油威胁论”。而日本《产经新闻》的一篇题为《中国积极开展“资源外交”》的文章则惊呼:“中国正在把手伸向世界上所有蕴藏着石油的地方。”

 

专家指出,海外媒体对中国石油企业的恐惧,其实就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能源威胁论”就是“中国威胁论”最新的动向。在此舆论环境中,包括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都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增长及能源需求增加的真实情况。

 

“中国能源威胁论”产生原因

 

美、日等国抛出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与先前的“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一样,是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版本中的一个。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它与后两者相比并没有什么新意,它不过是美、日等国从能源角度出发,来鼓吹中国对全球(其实是他们自己)造成了威胁,其主要目的仍然不外乎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能的理由如下:

 

1、担心中国抢夺他们的石油蛋糕

 

长期以来,美、日一直是消费和进口石油的头两号国家,两国也是颇感心安理得。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石油的消费和进口也日益增加,并大有赶超美、日的势头。对此,美、日当然是倍感不悦,因为“外人”抢走了“自家”的蛋糕(美、日尤其是美国一向以世界为家),于是便及时抛出了“能源威胁论”,让世人相信中国确实理亏,从而有效阻止中国和他们抢夺石油,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获取石油的速度。

 

2、分散国内民众的注意力

 

美、日都是实行选举制的国家,选民的意见对这些国家的政府具有较大的影响。近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高企,使得两国百姓对他们政府的不作为颇为不满。对此,美、日政府自有精囊妙计,而且是屡试不爽,那就是寻找替罪羊,这一次中国又被“有幸”选中。他们声称,国际油价之所以长期高居不下,是与中国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分不开的。

 

3、担心失去自身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再加上中国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世界上多数国家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美、日等国对此很是不安,担心长此下去会削弱他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邓肯·亨特表示,如果中海油得以成功收购优尼科,那么,中国对美国在中亚地区利益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从里海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的输油管道,优尼科都有投资。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就会增加,从而严重影响到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

 

4、害怕丢掉原有的控制力

 

目前,中国每天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其中80%左右的石油运输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它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日也非常清楚,只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就能有效遏制中国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反恐、打击海盗为名,与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在该地区展开了各种“合作”,从而间接地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最近,中国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也开始与沿海各国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基地。于是,美、日开始变得不安和恐慌,到处鼓吹“中国威胁论”,真可谓是“司马昭之心”。

 

5、(日本)希望获得国际同情

 

日本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资源小国。为了得到足够的资源,日本可谓是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发动一场灭绝人寰的战争。近年来,中国经过勘探发现东海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根据相关国际法,东海的石油应完全归中国所有,但日本根本不理会什么国际法,声称拥有东海石油的主权。对有争议的海域,中国建议搁置或共同开发。但日本不但不接受中国大度的建议,还完全不顾中国的反对,开始单方面进行海底资源的调查,最近甚至批准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开采。为了使其这一行动显得更加合理化,日本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中国能源威胁论”。

 

四大主线积极应对“中国能源威胁论”

 

从今年的博鳌论坛,到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在一次次同“中国能源威胁论” 的据理力争中,中国未来能源政策走向的四大主线已清晰可辨。

 

第一主线:开发

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原油储量达到1221亿吨,天然气储量达到47万亿立方米,这是巨大的能源保障。同时,我国正在有计划地建立浙江镇海、浙江岱山、山东黄岛和辽宁大连四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积极有效地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

 

第二主线:节流

 

1990年相比,2004年的中国每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已下降约45%,等于节约了7亿吨标准煤,这一趋势还会通过减少高耗能产业、推进技术改造等方式逐步强化,“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是中国政府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基本出路”。

 

第三主线:再生

 

风电、水电、沼气、太阳能等都是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可再生的“干净资源”。仅沼气一项,我国就在农村推广了1300多万户,并将从国债资金中拿出10亿元以继续推进沼气利用。同时,今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为发展再生能源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四主线:合作

 

在确保中东石油进口的同时,按照“互利互惠,共赢双赢”的原则,积极加强与非洲、拉美、中亚以及俄罗斯等能源国和消费大国的合作。目前,我国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及、加蓬、阿尔及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6个国家签订了石油供需计划,形成了“多元化”能源外交新格局。

 

  另外,我们还必须大力培育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加大对国际石油期货的投资,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增加影响国际油价的话语权;改革石油价格形成机制,转变刚性传导国际油价的被动局面;加快石油天然气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的政策扶持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能源自我供应和发展能力。

 

  总之,我们只有坚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立节约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控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就一定能让别有用心炮制的所谓“中国能源威胁论”自行破灭。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