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阴影在“拉动消费”中将逐渐散去

2005-11-09 09:22:24    

 

多数人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不可持续的不平衡增长,表现为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过热,而且受中国商品过剩之影响,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全面紧缩阶段。如果政府不能够采取合适的政策,一年后中国经济将面临通货紧缩的严重危机。但从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来分析,GDP增长为9.4%,表明我国经济仍然在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表明我国经济仍然在较低水平增长,仍然是“高增长低通胀”的形势。然而,进一步分析GDP增长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内需占GDP比重扩大但仍过热行业投资占比过高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在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这三分天下中,投资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2005年前三个季度达到53%左右。投资在GDP中仍然超过了大半壁江山,消费和进出口加起来的总和还少于投资。一般来说,一个大国的国内消费应该占到GDP的70%以上,美国是占到80%。由此看来,投资在我国GDP的结构中远远偏离了合理比例。但这一趋势在第三季度发生了些变化,根据世界银行11月6日发布的三季度《中国经济季报》的相关数据。该报告显示,三季度,中国国内需求贡献了75%的经济增长,而上半年仅为40%。近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扩大内需,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仍然达到了60%。不过,随着2004年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减弱,国内需求在第三季度出现反弹,从上半年的40%猛增到75%,反映在投资和消费两方面都有所增强,从而逆转了2005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国内需求的加速增长,对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需求的发展现在可能会使顺差有所减少。

 

分析员认为,虽然三季度内需比重上升趋势明显,这有助于缓解进出口贸易下降给经济降温带来的压力,但从构成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增长反弹拉动了需求。虽然信贷和利润增长率较为温和,并明显低于去年的水平,但是第三季度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上半年的26.4%回升到28.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反弹是由制造业投资带动的,尤其是消费商品制造业、自然资源加工业和已竣工销售的建筑面积,以及居民非消费支出。

 

目前内需构成比重不利于宏观调控收尾

 

从投资领域来看,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18%,增长22.2%,还是保持在固定投资中的很高比例,似乎有违今年宏观调控之初衷。在制造业的投资中,过热行业的投资仍然占很高比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76.8%,虽然有煤电油运的短缺问题,但是如此高比例的投资增长,是否会带来新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否意味着这一轮调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下一轮调控的就要开始?这样不和谐的投资结构不利于宏观调控达到真正的效果。

 

而从城镇和农村的投资比例来看,农村人均投入924元,城镇人均投入12185元,是农村人均投入的13倍。这样大的投资差异,会更严重地拉开城乡差别,导致城乡发展更大的不平衡。

 

从消费角度来看,12.1%的社会消费实际增长,说明消费水平呈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农民的收入消费弹性远高于城市。如果农民的收入增长100元,有67元将会成为消费支出,城市收入增加100元,只有29元会用于消费支出。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加大消费在GDP的结构的比例,改变当前以投资为主的增长模式最具潜力的因素。

 

“通缩阴影”将随着PPI的传导而远离经济运行

 

另外,虽然经济整体呈“高增长,低通胀”态势发展,但是银行紧缩信贷以及CPI下降速度过快造成的“通缩预期”正呈扩大之势。值得注意的是,预期的影响已在“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全国企业景气度”中开始体现。上述两指标已连续半年呈下滑态势。而从价格水平来分析,“通胀”似乎离中国经济更近一些。

 

从今年2月份以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路走低,特别是到了9月份,CPI更是回落到0.9%,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低水平。同时,就目前国内商品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多数商品都处于供应过剩状态下,市场商品过剩必然导致价格下落。那么,中国经济是否进入了通货紧缩或将进入通货紧缩?我们先得对通货紧缩有一个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讨论经济之现状。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是指各类价格水平普遍下降并下降到零以下。如果以此定义,根据今年以来国内CPI的走势,特别是9月份的CPI,得出中国经济将出现通货紧缩实属正常。我们认为,对价格水平下降的担心主要是对“通货紧缩”的恐惧。但对价格水平下降要做具体分析。而现在情况并不是这样:由粮价的变化导致CPI的回落,而这并不是大面积的商品价格下降,不会形成带来危机的“通货紧缩”;还应注意到,许多产品的价格下降是因为生产率的提高、成本的下降所致,并不一定是生产过剩。而有些过剩供给的产品从1990年代就存在,不应成为现在价格水平下降、导致现在通缩预期的理由。

 

 还有,尽管今年以来CPI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央行就民众对物价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国内民众对物价满意度极低,也就是说,我们对CPI的统计数据与民众对物价水平的感受严重背离。这从以下现实可见一斑:如粮食价格水平问题,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一直在下落,但这些数据多采自国内粮食收购市场,而粮食零售市场价格不仅没有下落反而在上升。北京零售市场,同一种质量的大米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以上。其他如鸡、肉等产品的价格也比去年有所上涨。其它如石油、水电、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其上升的幅度更是显而易见。

 

所以,在一个快速增长的良好的经济中,我们关注的不应是通货紧缩,而是通货膨胀。特别是国际油价飙升、房价高位运行、一些生产要素价格放开而价格上涨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与冲击时,通货膨胀常会随之而来。分析认为,国际油价快速飙升、能源成本上涨会导致其他商品价格和工资上涨,而且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PPI高企,长期而言一定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再加上国内对一些要素价格的放开也势在必行,随着要素价格的放开,价格上涨势所必然。

 

改变GDP构成比例失衡关于在于金融政策调整

 

11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对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传导链条上利率调整周期与汇改的进程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目前中国利率水平没有必要作整体调整。周指出,中国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调整是分开的。一方面,目前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可以运用利率政策有针对性地对贷款进行定价;另一方面,存款利率相对于物价指数而言是比较低的,只比物价水平略微高一点,但这也是和当前适当刺激消费的政策相关的,也就是说,低利率会提高国民经济中消费所占的比重。分析员认为,从央行对货币的方向大致可以看出——中央消费的重视程度大于过度的遏制投资。

 

从长期来说,要根本改变GDP结构中三大动力的比例,有待于从宏观层面上转变投资增长模式、投资体制和银行体制的根本改革,有待于从微观层面上控制投资结构问题。如果能采取合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可能会收到既控制投资又改善通缩,既增加老百姓收入推动内需消费增长,又减少对国际市场和外需消费的依赖,从而真正达到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效果。近期的政策应该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控制信贷,控制货币发行量。适当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从投资资金的总量上起到约束过度投资的作用,也“指导”银行促进企业在微观投资领域和产品的控制上减少“过度”投资,减低过剩产能的积累,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危机状况发生。

 

如果要启动消费,对于农村来说,免除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可能是近期推动农村消费增长的有效政策措施。财税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对刺激城市的消费可能会有直接效应。但要从根本上推动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还有待于公共财政政策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使消费者在增加了当前的消费之后而无后顾之忧。形成生命周期理论描述的生活模式,消费就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部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