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纺谈”结束意味着对外贸易退步?

2005-11-11 09:16:40    

 

中美双方11月8日就限制未来三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问题达成协议,由此,有可能加剧双方间贸易紧张关系的一个重大隐患得以解除。正式签署的这份协议是双方经过数月谈判的成果,此前,中国和欧盟6月份曾达成类似的协议。这些协议意味着,在去年底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废除后,中国享受到的可不受限制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短暂时期正式宣告结束……

 

中美协议较中欧协议优惠不了多少

 

中美双方昨天达成的协议将从2006年1月开始生效,协议涉及34个类别,其中包括棉裤、内衣和衬衫等。根据中国加入WTO时达成的协议,如果中国出口服装对进口国市场造成干扰,进口国可要求对某些具体类别的服装实施一定的增幅上限(即实施所谓“特保”)。目前对中国实行的限制是7.5%。在本国生产商和政界人士强烈要求下,美国和欧洲国家对中国进口服装按类别分阶段地实行了保护性配额。但美国零售商及中国服装生产商一直抱怨,以这样的方式确定配额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干扰了生产和销售。在8日签署的协议里,美国政府同意未来对特保措施要克制使用。从现在公布的中美协议看,实施数量管理的产品是21个,而不是30个左右;协议产品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而不是以2004年1月至12月的出口额为增长基数;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这些都表明,中方谈判代表坚守了“不能损害中国纺织业的根本利益”的“底线”。当然,中方也有让步,明显的是同意协议有效期至2008年12月31日。

 

表面来看,新纺织品协议的条款似乎比中国与欧盟达成的更优厚一些,后者限定的年增长率为8%至12.5%。但是,新的基数如何计算还不得而知。一位熟悉美国方面谈判情况的人士称,出口增长率将使用一个复杂的公式来计算,不同的服装种类适用的公式不尽相同。对一些种类,实际净增长率将不会比当前7.5%的增幅限制高出很多。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增长了64%,进口额达到154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布什计划于本月19日访问中国。这份恰逢其时的协议,显然给中美峰会送了份“大礼”。

中美纺织品协议可能推动中国改进出口质量

 

分析认为,过去几年中,中国一直是推低美国服装零售价格的重要力量。例如,女式服装的价格在最近几年中一直保持年均2%至3%的下降速度。但是,中美两国就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限制达成的新协议或将小幅提高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格,但也可能有助于推动中国提高出口服装的质量。根据这项初步协议,中国各类纺织品对美国出口的年增幅将被限制在10%至17%之间。预计该协议至少会放慢今年1月份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美国市场零售价格下跌的势头。如果中国政府重新向国内出口商征收出口商品配额相关的费用,零售价格或许会小幅上涨,因为这些出口企业通常会将此类支出转嫁到出口价格当中。不过,即便价格出现上涨,其幅度也将受到限制,因为诸如印度和孟加拉国国等国家在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方面已经越来越具有与中国竞争的能力。自1月份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及其海外生产合作伙伴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大幅增加了32%。而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印度和孟加拉国国的增幅分别达到了34%和20%。

 

总的来说,虽然新协议仍将限制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但它为中国在美国市场的增长空间提供了保证,而且,新设置的出口限额,加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促使中国提高出口质量。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对出口产品进行升级,强调质量而非数量,此次达成的新协议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改善质量迫在眉睫。

 

中美协议将释放正面效应

 

从七轮的谈判来看,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双赢协议,将为双方企业创造稳定和可预见的纺织品贸易环境。尽管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经六轮磋商仍是无果而终,但当中欧就解决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达成一致的消息传出后,我们就曾指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利益格局与中欧相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决定了中美磋商终将达成协议。只有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问题才能寻求双赢,而惩罚和报复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谈判结束后表示,这次中美关于纺织品贸易问题的谈判历时5个月,谈了7轮达成协议,为双方的业界创造了可预见的、稳定的贸易环境。中美两国尽管国情很不相同,但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来日方长,将共同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问题。双方在处理矛盾时应努力寻找共同利益,以平和、理智与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贸易争端。他指出,中方并不指望通过一次成功的谈判就能化解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但也不希望因为一宗贸易纠纷,就阻滞了双方经贸合作的进程。这说明,中美纺织品谈判只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开始。

 

中国现有1900万纺织工人,中美磋商成功,保证了中国纺织工人的就业。中国已成为美国棉花的最大买家,这些美国棉花中的相当部分被用来制造销售到美国的纺织品。磋商成功,也保证了美国棉农的利益,给美国面料和纺织设备的出口提供了商机,还维护了美国普通消费者和美国纺织品进口商、零售商的利益。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还会发生。对待这类贸易摩擦,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应努力从技术角度去解决问题。要抱着平常心去跟有摩擦的国家谈判。尤其不要把问题政治化,不要把贸易摩擦同政治问题、安全问题搅在一起。如果那样,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纺织品谈判折射自由贸易并不“自由”

从此次中美纺织贸易谈判的前因后果来看,表面上两国由妥协来达致双赢。中国可保出口增长,增幅且比中国入世协议242条款中设定的7.5%为高;但实际上,这是违反世贸自由贸易精神的双输协议。本来在取消全球配额制后,受限多年的中国货品可以争响应得的市场权益,却已在未来三年内大受削减。美国消费者则要多付钱来购买纺织品,而美国纺织业仍难免萎缩。唯一得益者是其它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产品可至少暂时得到较大的美国市场份额。中国与欧美的纺织品谈判,一开始便因入世协议容纳了不公平的242条文而陷于被动。即使条文在2008年末失效后,欧美等仍可以利用有效期更长的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及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等来限制中国货物入口。欧美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形式日多,技术壁垒、产品标准、智权保护以至人民币升值等,可谓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却又力迫中国开放市场,如欧盟一面要对中国鞋类入口进行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又威胁要到世贸投诉欧洲汽车零部件面对的中国入口关税过高。稍前美国财长斯诺访华时,也要求中国扩大开放金融等服务业市场,让美国企业进入,却无视月前在中海油收购事件中,美国国会以政治手段阻挠中国企业收购美国的石油公司。

另外,欧美在自由贸易上对人严对己宽的双重标准,确有不断运用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在外贸领域亦常有体现,包括藐视有关的国际规章及法律,自行其是。例如在与加拿大的软木入口纷争中,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仲裁小组已判决,美方要退回额外征收的关税,但美国却不以为然拒绝退款。又如与巴西的棉花纠纷中,虽经世贸判决美国要取消对棉农的补贴,但美国亦未依从。欧美等发达国一直大力鼓吹自由贸易,实是想以此为手段控制别国尤其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及市场。但当自由贸易对本身不利时,便常会罔顾承诺,实行保护主义。

 

这问题不单在双边贸易中屡见,目前更在世贸的多哈回合谈判中全面突显。这回合本是为了扩大开放农产及服务贸易而设的,但欧美日等发达国一直不愿降低农产品关税及补贴,而以巴西、印度等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则为此坚拒降低制造品保护及服务业进入门坎。因此,两年前在墨西哥的坎昆会谈便毫无进展。现时各方正为十二月的香港会议角力:美国在农产品保护上已显著让步,但欧洲、日本等却力拒。香港会议被广泛视为关键时刻;若会谈成果不多,则多哈回合便很可能会流产,贸易自由化亦将难以再上台阶。

总的来说,中国为了本身利益,必须加强与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协调,共同努力迫使发达国多作让步。事实上发达国的高度农业补贴,在扩大开放后对中国广大农民亦构成威胁,并会阻延“三农”问题的缓解。同时,在双边如中美、中欧的贸易纷争中,也要采取再全面、强硬的策略,以便保障自己应得的权益。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