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德“伟大故事”须持续注入政治智慧
2005-11-15 09:51:08
作为中国对欧外交战略“微调”的继续,胡锦涛主席于11月10日至13日对德国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与英国厂商一样幸运,德商西门子公司又在胡主席见证下获得了价值13亿欧元的高速列车合同。鉴于中国将投资500亿欧元更新铁路系统,西门子表示这笔交易只是“伟大故事的开端”。对中国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继续下去的“伟大故事”。而只要策略运用得当,中国完全能够将对德乃至对欧棋局的“棋眼”越做越精彩……
11月10日至13日,胡锦涛主席对德国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这是胡锦涛全面执政以来第一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德国是欧洲的头号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欧盟,德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胡锦涛的这次访问,可望将中德两国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为这两个欧亚重要国家的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德关系持续稳固发展的可能性很大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德两国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德国虽然与美国更为接近,但德国并不接受美国的强权政治,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更是持保留态度。与此相比,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从不强加于人,也不与其它国家争夺利益,因此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与德国有着类似甚至相同的立场。所有这些,都为德中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十年来,尽管不同政党在德国轮替执政,但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各政党基本上都主张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在德国各界,主流意见都赞成对华友好的政策。当前,德国正面临政权交替,对华十分友好的施罗德总理将由基民盟主席默克尔所代替,虽然两人执政风格不同,政策思路也不完全一致,但基督教联盟党过去执政期间一直推行对华友好政策,该党又主要代表经济界利益,而德国经济界是推动对华关系的主要力量,默克尔上台后,不大可能改变对华政策。而胡锦涛主席这次访德,正值德国政府更迭之际,正是为保证两国关系承上启下开展工作的好时机。因此,中德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是可以预料的事情。
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经贸发动机”动力依旧
胡锦涛主席在德国访问的同时,在柏林,“德中工业界会议”也在举办,德国工业界和德国政府期盼在技术革新上与中国密切合作,把他们的“煤变油”技术推销到中国,就是一个最迫切的愿望。10月底,位于德国北威州的蒂森克鲁伯集团就已经开始忙活。因为他们和西门子共同持有大多数专利的磁悬浮技术峰回路转——乐观的德国人认为,在一度沉寂的磁悬浮领域,他们又一次在上海到杭州的线路上看到了希望。蒂森克鲁伯还有更多的期待。他们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气化煤技术同时转让给中国——通过这一技术,可以从气化的煤炭中得到动力燃料,例如柴油。
能源问题成为即将过去的2005年的一个关键词,对中国尤其如此。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丰富的煤炭和相对稀缺的石油资源,成为蒂森克鲁伯用以推销他们“气化煤”技术的最好说辞。如果能够经济地将煤炭转化为石油,对中国这样资源禀赋的国家,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根据公开的资料,中国煤炭的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而石油,不过65亿吨。
德国人的乐观似乎可以理解。11月8日离开北京之前,胡锦涛为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再生能源会议”发去了书面致辞,在致辞中,胡锦涛强调了在这一领域“技术转让”方面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德国媒体得意地宣称,这次会议,主要就是由德国赞助和筹备的。这正是德国人“周密安排”的一部分。之前的10月29日,蒂森克鲁伯的子公司——乌德公司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拉德克,已将总额为13.3亿欧元的一份合同建议,呈交给了位于中国山西省的潞安矿业集团。随后的11月2日,德国方面将一份意向书草案发往中国。目的是赶上胡锦涛10日至13日对德国访问的“东风”,他们乐观预计,这份合同可能会在这一期间签署。
群雄逐鹿有利于中德经贸走向“双赢”
除了中国的自有技术,德国人在中国,也有着外来的竞争对手。其中最大的一个,即是来自南非的萨索尔公司。早些时候,萨索尔已经宣布,将与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开展同样的合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其目标是在陕西和宁夏各建一座日产能力为8万桶合成油的工厂。萨索尔的竞争力让德国人也感到了压力。1955年该公司在南非建成第一座由煤生产燃料油的工厂,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从8亿吨煤炭中生产出15亿桶合成油,其生产能力在日产15万桶油的水平。
另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是美国人。就在德国人动用一切力量,力图将自己与中国能源的未来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来自美国公司的竞争也不容忽视。在美国,世界最大的煤炭公司之一——博地能源公司也盯上中国这一巨大的“煤变油”。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地9月开始涉足中国——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就有了些特别的味道。虽然,那时候它的言辞含糊,对于它的目的讳莫如深。11月,当来自加拿大、南非和德国的它的同行纷纷来到中国时,接受《财经时报》专访的博地仍然希望“较晚些时候讨论明年的具体计划”,但是它的目的,已显而易见。9月的时候,博地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执行官那威就称,博地进入中国,第一步是要熟悉这个市场,然后是扩大销售额和贸易地位,到第三步的时候,才会考虑投资。到了11月,他依然这样说。但是他不否认,博地开始——甚至早已开始与中国的煤炭企业进行接触。“我们已经与中国的许多煤炭企业都见过面……不过,我们在合作和评估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将有进一步的决定做出。”据悉,见面的这些企业中,就有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
虽然不能说中国的煤炭全无进口,但即使是在最紧缺的2004年,中国的煤炭进口总量,也不过1800多万吨。这和中国超过20亿吨的产量,甚至和博地2.2亿吨的产量相比,都几乎是微不足道。所以,到世界第一大产煤国销售和开拓市场,不过是公关词汇,博地对“卖煤”的兴趣有多大,也可想而知。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那威不止一次提及了博地的“BTU转化”工程。BTU是博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代码,也是英制的热量单位。博地用这个词,命名了他们的“煤变油”或者“气变油”技术。这恰恰就是德国、南非正试图向中国推销的气化煤技术。他表示,中国现在正致力于开展用于发电的煤炭气化工程,这也正符合了博地能源一直以来进行的“BTU转化”工程战略。据那威测算,这一技术将能使目前的原油及天然气价格下降。比如,煤炭能被转化为价格在每百万BTU(百万BTU是国际天然气价格的衡量单位,相当于原油的“桶”)为5美元到6美元的天然气;也能够转化为柴油,价格在大约每桶35至40美元,远远低于现在60美元一桶的价格。
做活中德关系“棋眼”的主动权当然在中国手中
鉴于“煤变油”领域竞争激烈,德国人开始争分夺秒,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他们将在半年内,向中方提交详细的合同内容。德国人的计划是,在中国利用这一技术方兴未艾之时,在产业化过程中,向中国兜售他们的“第一批”设备。他们似乎不必为市场发愁,根据专家的预计,在中国,这一市场的潜在份额是3000亿元人民币。分析员认为,通过中国最高领导人对英德等主要欧盟国家的访问,有助于将中国与欧盟关系推向新的层面。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与中国没有根本的战略利益冲突,可以作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一超”的战略伙伴,至少在经贸领域有相当的可能性。但中国对此也不能抱过大的幻想,以防欧美间形成事实上的默契。我们注意到,此次胡锦涛主席访问德国首先在高速铁路方面送给了德国工商界一份大礼。而德国工商界在欣喜之余,表现出了对中国市场的更大胃口。作为中国而言,在看到中德经贸关系巨大发展前景的同时,有必要通过“巧妙”的调控,使两国经贸更多地向“共赢”的方向发展。而在以“煤变油”这类新能源领域增强竞争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以防任何国家对中国进行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