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二一”到“二三一”,上海经受产业游离之痛

2004-12-02 11:23:24    

11月29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规划方案正式通过审议,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地区之间、覆盖黄浦江两岸的5.28平方公里范围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园区……世博会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给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令人憧憬的美好愿景,但这些恐怕只是表面现象,由于产业方向选择不当,上海经济正在经受二、三产业之间的游离之痛……

 

长期以来,上海一直标榜自己要向国际大都市看齐,建立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但是,实践过程却并不那么容易,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上海的服务业发展之路并不是那么顺畅,人们发现,别说成为世界性金融中心,就连成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来,上海又把制造业重新捧上前台,提出了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口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海目前的制造业号称全国第一,但更多的是吃老本,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并不快,加上面临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周边城市的竞争,上海“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个光环能否长久戴下去,实在令人怀疑。

 标榜服务业为主导的定位是一“早产儿”

19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所谓的“三二一”,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那样提高到70%以上。但在10多年的实践之后,上海发觉自己走上了很长一段的弯路。

迹象显示,上海的第三产业已经遇到了麻烦。2003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4%,比2002年的51%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服务业年均增长保持在13.8%左右,但在2001-2003年的3年中,上海服务业发展增速不断变慢。在上海市社科院编撰的《2003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中披露,上海引以为傲的金融保险业在2002年已经出现了低迷不振的态势,甚至是负增长,是第二产业的提速增长有力的支持了整个经济增长。

另外,外资流入的速度减慢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据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主任潘龙清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海市吸收合同外资总量在2004年前五个月有所下滑。今年前三个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3%,达92亿美元。据他预计,今年全年上海市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将增加10%,远低于2003年的增幅。比较而言周边的竞争对手同时期在吸引外资,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去年,上海在吸引外资的总额方面输给了邻近的苏州。今年,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广东,前三个季度的合同外资增加了36.5%,达130.4亿美元。

外资对于上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曾把上海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喻成“起吊机经济”和“脚手架经济”,即上海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两个项目支撑,第一是外资,第二是房地产。到目前为止,上海的外资项目超过3万个,吸收合同外资的总额也超过了800亿美元。上海与江浙和广东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不同的发展趋势,在其它地方,有众多的民营企业支撑着经济的发展,而上海的发展目前靠的是国有企业和外资。

专家认为,过早地实施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战略,就像早产的婴儿,将会在上海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在上海未来的10年中,第二产业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而上海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轨道,最早需在2010年后才会开始。

 

回归第二产业绝非易事

 

于是,将产业重心重新向第二产业回归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思维模式,重提第二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上海市政府的共识,“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排序也正在转变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的发展战略。

2003年,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工业系统党政干部会上提出要求:“上海要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今年11月19日,上海市委举行常委会,听取上海市政府党组关于《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的汇报,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也指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就是要通过高端优势来引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这事关上海工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和未来,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上海制造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高度,陈良宇对先进制造业的高度定性透露出一个信号: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利好刺激下,上海的制造业将重新回归到重要位置,而先进制造业将担任“排头兵”的角色。

会议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上海计划利用其科技、人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重点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通过制造业的升级形成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其制造业发展的目标也定在了全面提升竞争力上,包括制造业的高度化和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线。

  但是,根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上海的第二产业目前也面临尴尬。在过去10年,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的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开始赶超上海。上海要和这些地区竞争,就必然得在劳动工资上予以控制,而上海的劳动工资本来的增长速度就比江浙慢。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也给上海的第二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不好的伏笔。再加上上海的消费水平较高,企业发展所需的商业成本普遍较高,使得上海现在的第二产业发展同样也打上了问号。

 

问题的根子在于“强政府、弱企业”

笔者认为,选服务业也好,选制造业也好,论这些方向的对错仅仅是在探讨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是这个方向是如何确定的以及由谁来确定。长期以来,“强政府、弱企业”一直是上海的一个特点,上海政府也一向以高效为自我标榜,但恰恰是这一点,恐怕正是上海在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上来回徘徊的最深层原因。

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如果给一个城市定位的话,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其未来经济的形态,而不是由政府来定位。因为如果政府来定位的话,就必然有一套维持这个定位的政策和资源的投入。长此以往下去,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在将来会面临又一次的转型。

专家认为,上海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本身就不是很科学。“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上海想在市区发展第三产业,而在郊区发展它的制造业,但是这样实行以后,上海人住哪?你随便到纽约或者伦敦去看,郊区都是给人居住的,所以说政府不能过早地去确定一个城市的未来,否则它就只能在一次次转型中沉沦”。

而要避免类似现象以后再出现,笔者认为,起码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切实转变上海的政府职能,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方面一是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二要注重理解公共管理模式内涵。当前,公共管理不再只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或治理,而是一种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治理主体也不再完全通过行政控制的手段,而是通过服务的手段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治理行为也从权力支配过程,转变为治理主体之间、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之间的普遍合作过程。

其二,加快非政府组织发展,深化市场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之后留下的一些经济管理空白,可以由非政府组织来填补,这次组织通过实现在政府和市场的主体企业之间搭建桥梁的作用,既能将政府的一些意志传导给市场和企业,实现对市场的规范,同时也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市场和企业的诉求,提醒纠正政府部门政策的不合理之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