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访华背后的德国利益链条

2004-12-09 11:26:14    

12月8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将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在短短的三天里,德国在中国的地位有了质的提升。德国企业得到了巨额合约,德国政府也表达了与中国的深入广泛合作的战略目标。尤其是,施罗德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访问东北地区的西方国家领导人,而施罗德提出的积极参与中国振兴东北战略的愿望更是开创了先例。施罗德此次的一系列举动都蕴含着怎样的战略意图?……

 中德经贸关系非比寻常 

作为中国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非常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德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目前已进入相当成熟的全面发展阶段。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德双边贸易额在最近五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去年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共计418.8亿美元,年增幅高达50.7%,比10年前翻了两番,分别占中国对欧洲和欧盟15国贸易额的1/4和1/3。今年1至10月,双边贸易额已达436.4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中国出口186.1亿美元,增长35.7%;进口250.3亿美元,增长27.7%,全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此外,双方在投资和技术引进领域的合作也卓有成效。德国是近三年来对华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累计对华实际投资总额居全球第9位,在欧盟国家中仅次于英国。

而且中国也对德国给予了更多优惠和政策倾斜。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3994个,合同德资金额达175.2亿美元,德方实际投入为97.9亿美元。这些投资集中在金额较大的生产型项目,并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另外,德国还是中国自欧洲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企业累计签订从德国技术引进合同7785个,合同金额达284亿美元。

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轨迹来看,德国企业和技术处于无可替代的位置。从中国最早的对外汽车合资制造厂,到最新式的地铁技术,再到最先进的磁悬浮技术都深刻地打着德国的烙印。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与中德两国战略意义相一致的。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德国始终保持一种温和姿态,尤其是施罗德取得连任之后,更加明显。从对朝鲜、伊朗、伊拉克等焦点问题的态度来看,德国的立场和中国相近也更有共同语言。而且相对于其他国家企业来讲,德国企业也更容易将合作的核心技术向中国披露,磁悬浮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德国也需要中国的市场来满足本国出口的需求,需要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支持和配合,因此中德必然走到一起,而且走得非比寻常。

    德国企业是施罗德访华的幕后赢家 

德国总理施罗德6日率领一个阵容庞大的经济代表团第六次来到北京。在和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谈之后,德中双方签署了二十多个商业合同,这些订单已经给德国经济界带来数十亿欧元的收入。空中客车公司已拿下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23架飞机的确认订单,总价值约9.23亿欧元;西门子公司则拿到了销售180个机车、价值3.6亿欧元的合同。德法英三国合资的空中客车公司是施罗德此次访华期间收益最大的企业。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确认订购23架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是空中客车继珠海航展与中国航空公司签下58架飞机订购合同后又达成的最新订单。除此之外,西门子公司顺利获得了涉及铁路和电力的两份合同。德国巴斯夫集团5日已经与中国相关部门签订了价值不菲的合同。

    而且施罗德的出现还为沉闷的中国汽车业送来了清新的风。

一方面,随着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新工厂奠基仪式6日正式举行,德国奔驰项目正式落户北京。而这有可能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奔驰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口碑众人皆知。而且目前在美国市场,这两款车的售价大约是20万至40万元人民币,而我国进口车的价格则在50万至85万元之间。中间的差价是30万左右,这种差距将会使更多的国内用户购买国产奔驰车。

另外一方面,德国总理施罗德7日晚参加了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新厂剪彩仪式。该项目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轿车二厂,将于2006年完成全部建设工作。届时,新厂将拥有年产33万辆的生产能力,使一汽大众总产能比现有产能增加1倍。全部投资将达到7.92亿欧元,可提供8500个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国内汽车行业裹足不前的情况,国外很多企业都削减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投资,而偏偏是德国的汽车企业站出来联手对中国市场注资,这种安排一定也渗透着更多战略意图。

 改革开放后首位到东北的西方发达国家首脑   

德国总理施罗德7日傍晚从北京乘专机抵达中国著名的汽车城——吉林省长春市,继续他对中国为期3天的工作访问。施罗德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访问吉林省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首脑。刚一抵达长春,施罗德就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陪同下参观了长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8日上午,他将出席东北三省与德国经贸合作座谈会。8日中午,他将离开长春,结束对中国的工作访问。

笔者认为,从施罗德最后的行程安排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首位访问东北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首脑本身就具有了很深的含义。振兴东北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而且会有更多的政策、人、财、物向东北局聚集。东北正在形成一个比较特别的市场,包括消费者更有投资者。德国企业就做这些投资者,通过优厚的政策来实现自己进军中国东北的目的。而引人注目的是,随施罗德而来的43名德国经济代表中,除了西门子、麦德龙、德意志银行等大企业外,真正的主力部队则是来自德国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代表,它们主要来自制造业,主攻方向是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

 德国在中国赚取利益深深触动了法国 

今年有两个欧洲国家对中国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一个是法国,而另一个则是德国。在法国总统希拉克10月刚走后,12月初,德国总理施罗德就拍马赶到。而且,两人都带着庞大的经贸代表团。因此,嗅觉敏锐的商业观察家早已闻到了德法两国在中国商业战中的硝烟味。中国,这个德国和法国企业在海外竞争的重要战场,如今加入了一些特殊的战士——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

  今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也曾带着一个庞大的经济代表团来到北京。当法国总统带着二十多项商业合同离开北京的时候,德国企业界惊呼:施罗德能从中国带回来什么呢?在德国经济越来越不景气的时候,中国市场对于德国的重要性直线上升。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施罗德因为注重商业利益而被德国媒体称为推行“实用主义”。他在飞往北京之前在柏林施恩费尔德机场表示,德国是一个出口型国家,中国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笔者认为,施罗德此次访华有以下几个重要目的:德国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迫切需要中国的支持;德国的中小企业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此外,施罗德还希望获得中国的3个重大项目,即上海到杭州的磁悬浮列车、上海浦东磁悬浮的延长线项目和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列车项目,其中浦东磁悬浮延长线将抵达2010年世博会的会址。

但是,事实却残酷得多。在中国即将招标的价值千亿元人民币的京沪高铁项目上,德国、法国和日本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刚刚宣布要兴建数座大型核电站,法国电力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就立即展开公关;面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设项目的图纸,德法企业也在思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如何能够得到更多的商业订单。

  除此之外,法德两国领导人对中国最关心的解除对华军售问题的态度也呈现明显不同的趋势。法国总统希拉克是欧盟中最坚定地支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国家元首。虽然施罗德也支持解除这一禁令,但是他受到了国内政治势力的抨击并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虽然这看似不会影响中德关系,但是,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砝码肯定会被削弱。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