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日本终结ODA的背景看中国对日战略调整

2004-12-15 11:48:07    

据日本《读卖新闻》12月12日报道,日本政府将在2006年后不再批准新的向中国提供不需要偿还的无偿资金合作项目。该报援引日本政府方面人士12月11日透露的消息说,关于低利融资的日元贷款问题,日本政府目前打算继续削减,在对华无偿资金合作结束后隔一段时间再停止。日本政府今后将一边与中国方面协商,一边削减幅度,并通过这种阶段性的削减,缓和中方对此做法的不满。亚博分析员注意到,中日首脑刚刚在APEC会议上实现三年多来的首次会晤,日本政界便突然利用对华经济援助大做文章,小泉首相在参加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议途中甚至暗示出最终的时间表。那么,中日两国关系在经历长时间冷冻开始转暖的敏感时候,日方抛出停止对华经济援助这张“牌”,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动机……

 此举首先是小泉内阁试图制衡中国的一种政治手段 

  日本对中国经援有历史原因,是一个政治与外交上的承诺。这种援助并非是日方单边的示好,也许把它看作是日本对中国放弃政府索赔的一种变相感谢更准确些。但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这种经济援助却逐渐演变成了日本在对待两国关系上的一张“牌”,不断成为日本政府要挟中国政府手段的一部分。尤其是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后,日本政界更是要求减少乃至最终停止对华经济援助。

此次,由日本高层传递出最终停止对华经济援助的信息,自然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近年来,由于日本不断在战争责任问题、包括钓鱼岛、东海油气资源等领土问题以及台湾问题上制造事端,导致两国关系进入长时间的低迷。在APEC会议和中日韩首脑会晤上,中国领导人用十分清晰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对历史、台湾和领土问题上的严重关注,并严正指出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已成为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改善两国关系“政冷经热”现状,责任更多在于日本方面,就连一些有远见的日本政治家与企业界人士,也要求小泉停止参拜靖国神社。此时提出欲停止“对华经济援助”,无疑可以看成是小泉内阁试图制衡中国的一种政治手段。

    对华援助走向终结的背后是日本民族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日本媒体在日本政府对华援助(ODA)问题上不正确的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民众相信,20年来日本无偿送给了中国3万亿日元。而实际上这些钱大部分是贷款,而且中国都在按期还款。近来密切关注日本对华ODA动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教授表示,虽然近年来日本对华ODA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日本政府首脑公开宣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完全停止,这还是一个最新的动向。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的另一位研究员冯昭奎教授则表示,日本取消对华ODA的准备由来已久,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使日本国民产生了这样一种疑问:“中国已经发展这么快了,为什么还要由我们来援助?”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周永生副教授认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总量将超越日本,而反观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状况还在继续,这让日本国民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心理。”

  然而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解释。ODA下降的深层次背景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经济实力格局的改变,中日战略上的对立面越来越多,日本开始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这导致ODA的政治性越来越强。1992年日本内阁制定了新的ODA大纲,规定了要避免使ODA用于军事用途、考虑受援国的民主化和人权状况等政治原则,ODA开始被附加上了很多政治条件。1995年,日本以中国进行核试验为由,一度停止了对华无偿援助,甚至扬言减少贷款。此外,日本除以中国经济增长为由外,还找到了其他的借口:援助会帮助中国不断增加军费;中国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还给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对日本的资金援助,中国从来不表示感谢。但金熙德认为,这种把ODA这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和其他问题挂钩的做法是毫无道理的。在军费问题上,中国的国土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防卫需求非常大,但军费开支总额并没有日本多,而且ODA资金也没有用于军事方面。实际上,中国过去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援助过其他国家,而且比现在的援助要多得多,进行这种援助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小并没有关系。因此,把ODA问题和政治问题挂钩代表了一种日本低水平的对华思维方式,反映了日本外交政策的动摇和混乱。

“感谢”似乎更是一个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和中国人习俗中的“施恩不图报”、“为善不求赏”不同,在日本的文化和民族心态中,感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如果接受了日本人给予的礼物,一定要在很短时间里,向他们多次表示感谢。而日本公众所认为的中国政府对ODA问题宣传较少,就变成了中国人“不知感激”。金熙德说,在种种误解之下,日本一些国会议员的鼓噪大成气候,给政府的决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影响。他说,在日本政界和学界中,在近几年的一系列研讨会和政策审议中,很多政治家发言主张,在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或2010年世博会后就应当停止对华ODA。现在日本政府已经将这种观点接受为确定政策,那对华ODA结束之期应当不远。

 对日战略不应进行戏剧性的调整而必须慎重 

  似乎在和中国争夺俄罗斯输油管道、东盟主导权和中亚石油资源之外,最近又有迹象显示,日本开始打起了ODA这张牌来影响中国周边环境。据《印度时报》报道,从2004年起,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对日本的最大受援国。据分析,现在日本增加对印度的援助,有战略上更加重视印度的意思。一方面印度的经济还处于中国1980年代那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面,被日本看作为在中国之后21世纪的另一个巨大市场。另一方面,和印度搞好关系可以在和中国的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另外一个迹象是,今年日本、印度、德国、巴西已经为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结成了“神圣同盟”,誓言共进退。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过程中,可能会指望印度助一臂之力。

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在中日关于ODA的论争中,媒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反华论调在1995-1996年达到顶点,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随着网络的出现,中国民间舆论开始形成,最近又出现了民众参与对日政策讨论的局面。过去没有受到注意的ODA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而中国在此期间出现的反日情绪其实是对此前日本反华论调的一种反弹。很显然,日本媒体在ODA问题上不正确的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民众相信,20年来日本无偿送给了中国3万亿日元,而实际上大部分是贷款,而且中国都在按期还款。

中日两国元首已经3年没有互访,最近的东海天然气事件和所谓的中国潜艇进入日本海域事件都给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蒙上阴影。对此,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表示,“政冷经热”的状态还是一种磨合期,如分析深层原因,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日关系的重新定位,而且将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的痛苦过程。因此,中国对日战略不应进行戏剧性的调整,必须慎重。现在的战略格局很清楚,就是中国崛起,日本不安和不满,不能接受。我们所能做的调整只是力图防止中日关系过分恶化,但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日本幡然悔悟,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崛起上。分析员注意到,对于日本方面发出的信号,中国有关方面已作出了平静的回应。李肇星外长表示,中国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团结与决心,去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何况,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吸引国外投资者。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