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受到国资委重点“关照”
2005-01-20 13:28:36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香港学者郎咸平之所以成为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就在于他掀起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争论。尽管,国资委在当时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国有资产流失这一现象已经为众多人再一次警觉。
这种现象在2004年底2005年初的短时期内突出爆发。
首先是“中航油事件”。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炒油巨亏5.54亿美元的丑闻,一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一事件触到了国资委的痛处。
在中央正大力支持国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当口,尤其是在国内正鼓励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巨额的亏损事实使“中航油事件”成为了一桩金融丑闻,对于积弊已久的央企公司治理问题的冲击也不啻是一颗重磅炸弹。
据透露,中航油东窗事发前,已经有内部人士提出预警,指出“中航油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陈久霖对公司治理不理不睬”,但这个警告终究没有变成制止陈的行动。
其次是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作为我国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一大成果,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国家棉花储备的战略任务。然而,在2003年-2004年期间,中储棉却从国外购进20多万吨棉花用于棉花的炒作。更令人吃惊的是,随着棉花价格的逐步回落,中储棉炒作棉花的构想,很快被严峻的棉价下跌所打破。而据初步估计,由于进口棉花被深度套牢,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至少亏折了一半。
而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动态行情,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也就是说,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本已亏得所剩无几。
笔者认为,这两件有关中央企业的事件对国资委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因为一直以来,中央企业的发展都是在一个比较平稳的过程中,很多围绕中央企业进行的改革都被作为国家其他各地国有企业效仿的模板。在国资委倾力大造国有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时刻,类似事件的发生一定会让中央企业改革陷入更大的沉思中。
所以我们看到,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外界透露,中央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已形成方案,有望上半年出台。这一制度计划从经济与人事两方面对重大决策失误责任人或经营班子给予惩处,并有可能相应地建立信用档案库,以更好地防范央企经营风险。
央企资产兼并淘汰成为必经之路
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中央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指出,虽然经过努力,中央企业在做大和做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基础不牢固,从规模实力上看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仍然很大。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使在竞争性领域中也处在行业排头兵地位。
作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和支柱,中央企业在支撑、引导、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保持中央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做强做大企业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
中央企业要成为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如果不能在本行业进入规模实力上的前三名,就无法成为行业支柱,对不是行业排头兵的中央企业,就要通过资产和资本流动,进行调整。
2005年国资委要围绕培育和发展30到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力争在推进央企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业进一步联合重组,积极引导中央企业的并购活动。
国资委主要负责人的此次表态,可以说是对中央企业今后发展目标的一种强烈的要求。现在中央企业已经减少到181家,相对来说,重要的国有资产将更多地向中央企业集结,因此在巨额资产的支撑下对央企进入行业前三的要求并不过分。
但是,当前国资委管理的181家中央企业中,不是行业排头兵的并不是一两家,有一些企业只是在三四名上徘徊,有部分企业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达到前三名水平,有的指标只达到四五名甚至更靠后。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为例,该企业2003年完成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二,2004年煤炭贸易量、焦炭产量和贸易量、煤层气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位。然而,2004年预计中煤能源集团完成煤炭产量5200万吨,位居神华、大同、大同焦煤、兖矿等企业之后。展望2005年,由于黑龙江、宁夏、陕西、山西等省区都组建了大型煤炭产业及集团,如果中煤集团产量不能大幅上升,那么未来在全国煤炭企业产量和规模排序中,就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距离国资委提出的行业前三名的要求越来越远。上述态势,在中煤能源集团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此,在日前召开的中煤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在讨论2005年及以后的工作目标时,各级干部统一了认识,就是要抓住国家建设煤炭大基地、发展煤炭大集团的战略机遇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2007年煤炭产量超亿吨;其中2005年煤炭产量要达到7000万吨,力争进入行业前三名。
笔者认为,暂且不论央企进入行业前三的结果如何,单就央企整个发展规模来看,各家央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进入行业前三的实力,甚至有些行业例如石油,前三位早就已经被央企所占据。而且随着各形态经济成分的不断发展,中央企业在控制力上的优势就应该从对行业的控制上充分体现出来。
央企整体上市将成为主要任务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最近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表示,2005年国资委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整体上市,一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逐步实现整体上市。同时国资委今年也将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制度,以解决一些重要企业和有投资机会的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邵宁表示,现在央企上市的方式都是部分上市,而部分上市的体制模式不是太好,产生了一些问题。集团公司背着存续公司控股上市,特别容易产生关联交易、同业竞争,以及大股东转移资金等等。同时,部分上市的体制改制效果也不太好,真正需要被监督的后面的大股东恰恰没有受到监督。因此,在2005年要创造条件,中央企业如果具备条件能够整体上市,干干净净地往市场推一个上市公司;对一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现在部分上市,但要做出一个规划逐步装进去,逐步实现整体上市,比如宝钢现在实际上就接近整体上市。
此外,国资委还在研究第三种方式,也就是在中央企业发展托管公司,专门处置资产,中央企业要上市,包袱交给托管公司处置。
笔者认为,中央企业上市将遇到很多的阻力和困难。首先是中国股市的不稳定性迫使承载了重大使命、国家经济安全的中央企业对进入股市慎之又慎。其次,由于股市只接收优质资产,所以在进行完资产重组和剥离之后,中央企业剩下的非优质资产就会对上市部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最后,由于股市的资金数量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众多的中央企业是否能够得到想要的资金,其前景不容乐观。
不难看出,在经历了2004年的平稳发展之后,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改革在2005年的第一个月出现了大步向前的迹象,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必须进前三”要求的提出,到央企重大决策失误责任制和收购活动专项检查制度的确立,都体现了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决心和方向。2005年,央企的改革将更加迅速和猛烈。
国有资产流失受到国资委重点“关照”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香港学者郎咸平之所以成为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就在于他掀起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争论。尽管,国资委在当时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国有资产流失这一现象已经为众多人再一次警觉。
这种现象在2004年底2005年初的短时期内突出爆发。
首先是“中航油事件”。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炒油巨亏5.54亿美元的丑闻,一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一事件触到了国资委的痛处。
在中央正大力支持国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当口,尤其是在国内正鼓励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巨额的亏损事实使“中航油事件”成为了一桩金融丑闻,对于积弊已久的央企公司治理问题的冲击也不啻是一颗重磅炸弹。
据透露,中航油东窗事发前,已经有内部人士提出预警,指出“中航油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陈久霖对公司治理不理不睬”,但这个警告终究没有变成制止陈的行动。
其次是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作为我国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一大成果,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国家棉花储备的战略任务。然而,在2003年-2004年期间,中储棉却从国外购进20多万吨棉花用于棉花的炒作。更令人吃惊的是,随着棉花价格的逐步回落,中储棉炒作棉花的构想,很快被严峻的棉价下跌所打破。而据初步估计,由于进口棉花被深度套牢,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至少亏折了一半。
而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动态行情,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也就是说,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本已亏得所剩无几。
笔者认为,这两件有关中央企业的事件对国资委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因为一直以来,中央企业的发展都是在一个比较平稳的过程中,很多围绕中央企业进行的改革都被作为国家其他各地国有企业效仿的模板。在国资委倾力大造国有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时刻,类似事件的发生一定会让中央企业改革陷入更大的沉思中。
所以我们看到,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外界透露,中央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已形成方案,有望上半年出台。这一制度计划从经济与人事两方面对重大决策失误责任人或经营班子给予惩处,并有可能相应地建立信用档案库,以更好地防范央企经营风险。
央企资产兼并淘汰成为必经之路
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中央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指出,虽然经过努力,中央企业在做大和做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基础不牢固,从规模实力上看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仍然很大。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使在竞争性领域中也处在行业排头兵地位。
作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和支柱,中央企业在支撑、引导、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保持中央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做强做大企业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
中央企业要成为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如果不能在本行业进入规模实力上的前三名,就无法成为行业支柱,对不是行业排头兵的中央企业,就要通过资产和资本流动,进行调整。
2005年国资委要围绕培育和发展30到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力争在推进央企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业进一步联合重组,积极引导中央企业的并购活动。
国资委主要负责人的此次表态,可以说是对中央企业今后发展目标的一种强烈的要求。现在中央企业已经减少到181家,相对来说,重要的国有资产将更多地向中央企业集结,因此在巨额资产的支撑下对央企进入行业前三的要求并不过分。
但是,当前国资委管理的181家中央企业中,不是行业排头兵的并不是一两家,有一些企业只是在三四名上徘徊,有部分企业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达到前三名水平,有的指标只达到四五名甚至更靠后。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为例,该企业2003年完成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二,2004年煤炭贸易量、焦炭产量和贸易量、煤层气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位。然而,2004年预计中煤能源集团完成煤炭产量5200万吨,位居神华、大同、大同焦煤、兖矿等企业之后。展望2005年,由于黑龙江、宁夏、陕西、山西等省区都组建了大型煤炭产业及集团,如果中煤集团产量不能大幅上升,那么未来在全国煤炭企业产量和规模排序中,就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距离国资委提出的行业前三名的要求越来越远。上述态势,在中煤能源集团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此,在日前召开的中煤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在讨论2005年及以后的工作目标时,各级干部统一了认识,就是要抓住国家建设煤炭大基地、发展煤炭大集团的战略机遇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2007年煤炭产量超亿吨;其中2005年煤炭产量要达到7000万吨,力争进入行业前三名。
笔者认为,暂且不论央企进入行业前三的结果如何,单就央企整个发展规模来看,各家央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进入行业前三的实力,甚至有些行业例如石油,前三位早就已经被央企所占据。而且随着各形态经济成分的不断发展,中央企业在控制力上的优势就应该从对行业的控制上充分体现出来。
央企整体上市将成为主要任务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最近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表示,2005年国资委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整体上市,一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逐步实现整体上市。同时国资委今年也将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制度,以解决一些重要企业和有投资机会的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邵宁表示,现在央企上市的方式都是部分上市,而部分上市的体制模式不是太好,产生了一些问题。集团公司背着存续公司控股上市,特别容易产生关联交易、同业竞争,以及大股东转移资金等等。同时,部分上市的体制改制效果也不太好,真正需要被监督的后面的大股东恰恰没有受到监督。因此,在2005年要创造条件,中央企业如果具备条件能够整体上市,干干净净地往市场推一个上市公司;对一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现在部分上市,但要做出一个规划逐步装进去,逐步实现整体上市,比如宝钢现在实际上就接近整体上市。
此外,国资委还在研究第三种方式,也就是在中央企业发展托管公司,专门处置资产,中央企业要上市,包袱交给托管公司处置。
笔者认为,中央企业上市将遇到很多的阻力和困难。首先是中国股市的不稳定性迫使承载了重大使命、国家经济安全的中央企业对进入股市慎之又慎。其次,由于股市只接收优质资产,所以在进行完资产重组和剥离之后,中央企业剩下的非优质资产就会对上市部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最后,由于股市的资金数量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众多的中央企业是否能够得到想要的资金,其前景不容乐观。
不难看出,在经历了2004年的平稳发展之后,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改革在2005年的第一个月出现了大步向前的迹象,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必须进前三”要求的提出,到央企重大决策失误责任制和收购活动专项检查制度的确立,都体现了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决心和方向。2005年,央企的改革将更加迅速和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