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开端

2005-01-21 10:55:54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1月,我国商务部网站上先后公布《海关总署就部分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发出公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未锻轧镍出口退税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信息技术(IT)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三个政策公告,意味着我国在外贸政策上的微妙变化。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从内部因素方面看,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并不主张国内企业通过简单的数量增长去抢占海外市场,不主张用价格战来提高竞争力,中国更希望通过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乃至产业升级,逐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如果说用“科学发展观”的来指导经济发展,意味着我国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说,限制一部分初级产品的出口应该说是策略上的选择,我国以后将采取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有限范围鼓励出口政策趋势抬头。

从外部因素方面看,美元贬值使我国面临出口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境地也是原因之一。截至2004年12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6099亿美元,国家海关总署公布2004年全年贸易顺差为319.8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额主要由资本项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和经常项下的贸易顺差构成。美元贬值带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压力,感到压力的不只是我国政府,还有大量的国内企业和老百姓。另外一个是我们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改变,我们强调的是和平共处的外交策略,我国的出口给其他国家包括第三世界国家造成的冲击使得我们必须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的这种政策的变化,也是为了实现对出口秩序的维护和协调,为出口产品建立长期稳定的符合WTO规则的保障支持体系,以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实现我国出口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是这种政策出台的真实意图,既不过渡伤害自己的利益,也有利于消除一些国际上的疑虑,使自己在国际经济外交上有回旋的余地。

 

2005年对外贸易非主流预测:政策大变局

有观点认为,2005年中国外贸会发生大变局,认为我国的外贸政策将限制出口,因为我国相对于缺少投资资金而言更缺的是市场。因为国内市场才是最为广袤的市场,所以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可能会有所收敛。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是正确,但是,这种分析也有建立的基础。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内需不足,我们在寻求外部市场的同时丢掉了自己这片更为广阔的市场。如今的形势仍然是我们没有很好解决扩大海外市场的需求问题,诸多市场对我们的产品限制进口,而我们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此时,对我们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争夺市场,比如我国的家电企业不得不从欧洲转向东南亚市场寻找机会。有人在怀疑我国政府以市场换取技术的做法是否值得。结果是我们和其他国家作了一个市场交换,而夺取海外市场的成本很高,那就是付出了国内市场的代价。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价值反倒凸现出来。

这种思考是我们需要借鉴的,至少它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目前各方面都有一个感觉,就是在我国的出口冲击不但危及到了发达国家,还危及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不利于我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随着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加(比如西班牙烧鞋事件),中国的外交压力也开始增加,加上一个负责任的高姿态,显然中国不希望在世界强林中孤立自己。

我们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今后面临着一个可能的变局,那就是附带结构升级的限制出口政策。目前,政府出台的政策限制出口,虽然是主动采取的限制性措施,但不排除有着增加外交谈判的筹码的意思。所谓“意欲取之,必先予之”。

 

2005年对外贸易主流分析:三大“引擎”继续推动增长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作用,我国进出口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海关初步统计,2004年1至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154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7%,进出口顺差319.8亿美元,增长25.6%。2004年我国外贸在全球中的排名将跃升至世界第三位。目前,带动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三大“引擎”将继续发挥作用,2005年乃至今后几年我国外贸将继续保持增长,增速可能略有下降,但仍将超过国民经济增速。

近几年我国外贸呈现出超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外贸增长速度由过去的10%以下转变为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外贸总量也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跃升为2004年的超过1.15万亿美元。分析发现,带动近年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三个强力“引擎”在发挥作用,促进外贸发展的本质性因素的能量目前尚未完全释放,“引擎”本身亦还在继续高速运转并完善之中。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2005年我国外贸形势仍将是“乐观”的。

首先,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带给我国外贸的活力正在展现。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各种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使外贸行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事外贸经营的民营、国有、外资、混合所有制乃至个人等外贸主体日益活跃。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经营权放开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

其次,更大力度的开放将为外贸发展赢来巨大发展空间。近几年我国直接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迅猛,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500亿美元。外资中相当大部分是外向型的加工贸易类,外商的大进大出促进了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实施的逐步降低关税、开放市场等入世承诺,使进口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我国关税总水平已由2001年的15.3%降低到2004年的10.4%,非关税措施逐步取消,其对外贸的促进作用也是实质性的。

第三,综合国力的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原动力。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价廉物美”成为我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标签,充分表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可以说,我国外贸大发展的最本质原因,是我国企业、中国产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是世界市场选择的结果。

以上三方面原因的关联互动,使近些年我国外贸实现了大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这三大本质性因素不会消除,并仍在良性发展通道中。关于2005年的外贸形势,有专家认为,2005年的国内外形势总体上仍具备支撑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发展环境会比2004年趋紧。目前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但增幅可能较2004年有所减缓。世界银行2004年12月发布《全球经济展望和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2005-2006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至年均3.2%,中国经济可望分别增长8%左右。我们认为,预计2005年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通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仍存在不稳定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全球通胀压力趋升,贸易摩擦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落实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密切关注解决。

分析认为,由于2004年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预计2005年我国外贸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