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反应迟钝疏漏尽显

2005-02-03 10:34:56    

 

 

1月15日,办公地址设在长春市的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公告称,该公司在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河松街支行设有两个存款账户,至2004年11月30日,公司收到银行询证函回执,确认在河松街支行两个账户中有存款余额2.93亿元。1月4日,该公司领导和财务人员到河松街支行对账,发现账面仅剩7.31万元,其余存款去向不明。同时,其子公司黑龙江东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存于河松街支行的530万元资金也去向不明。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止。据有关媒体披露的消息,这一案件涉案金额远远不止3亿元。例如黑龙江辰能公司存于中行河松街支行的资金约3.2亿元也去向不明,还有其他存款大户的资金下落不明。

东北高速已于1月17日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起诉状,被告是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原告认为,河松街支行应立即支付在该行的2.93亿元存款以及利息,并由被告承担全部诉讼费用,吉林省高院已受理此案。而中国银行方面以涉嫌金融诈骗向有关方面报了案。

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存款不翼而飞的企业始终是“主角”,第一个公布存款消失的是企业,第一个报案的也是企业。中国银行只是在东北高速报案之后才向外界公布了这起金融诈骗案。银行在此事件中反应之缓慢令人惊愕。这种事件发生在风险防范极为严格的银行体系中,的确是分外显眼,特别是外逃3年之久的中行广东开平支行的原负责人刚被引渡回国不到一年的时间。

由于近年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洗钱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公安部、央行、银监会等要害机关组成了反洗钱工作组,中国所有银行的资金异常流动都会引起这个部门的关注和警惕,因此就有了有些人抱怨的大额提款不易。而我们注意到此次事件的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相比几十万元的流动就可以引发要害部门的注意来讲,这种几亿元的流动肯定会激起巨浪,但是在企业报案之前我们甚至连浪花也没看到,这种无声无息的消失,简直就是在和中国的金融系统开一个玩笑——家贼难防。归根到底还是内部控制疏漏和防范风险意识差,国内银行界的顽疾。

中行近年大案要案一览:

  2005年1月,哈尔滨河松街支行被查出有逾6亿元人民币客户存款失踪;

  2004年8月,香港分行副总裁丁燕生被捕,他涉嫌未获授权而将合并前成员行控股股东所拥有的部分资金分配作个人用途;

  2003年12月,前行长王雪冰以“受贿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2年有期徒刑;

  2002年2月,前副董事长刘金宝,涉嫌利用职权影响违规发放贷款、谋取私利、贪污受贿被捕;

2001年10月,广东开平支行前行长许超凡、余振东、许国后,盗用资金4.83亿美元。

 

银监会主动监管另有所指

更为重要的是,银监会在此时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主动。

31日晚间,中国银行在网站上紧急公布了黑龙江分行河松街支行诈骗案的最新状况,并披露了一系列加强内部流程管理的措施。而就在此之前的31日下午,中国银监会罕见地公开评价此案,并要求中行改进内部控制。

  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评价此案,称中行近期发生的案件金额巨大、损失严重,暴露了中行在经营性分支机构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银监会要求中行举一反三,在全行范围内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从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寻找案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分支机构内控意识和内控手段的培训,认真落实各项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与此相应,中行在当晚发布的公告中宣布,该行已成立由行内业务专家和外部审计专家组成的内部控制专家小组,负责案件调查、管理流程改进和制度完善等工作,并对上述案件以及过去发生的其他案件进行深入调查。此外,中行还将对全行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各个关键岗位、各个重要环节、各项主要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和稽核。

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2005年的重头戏,从主管经济、金融的副总理黄菊只参加银监会的年度会议就能略见一斑。黄菊副总理的到场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央对国有银行改革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我们看到,银监会在年初提出的2005年工作重点中明确开列了六项与防范风险有关的内容: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银行风险管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二是坚持以提高监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大力推进银行监管创新和建设;三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四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努力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五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和内部改革;六是加强党建工作,为做好银行监管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银监会罕见地对中行提出要求,不仅表明了此事件对整个银行业的重大影响,而且还从另一方面表明银监会在给其他银行打预防针、上紧箍咒,全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检查已经不远了。

 

中行海外上市低调前行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的中行此时必须直面这桩“典型”事件带来的空前尴尬。案发后不久,中国银行总行行长李礼辉就专程赶赴哈尔滨督促案件调查和整改。总行行长亲自赴支行查案在以前还少有先例,可见这起案件的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还不算完,此事发生不久,就马上有国际舆论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表示忧虑,并认为此案可能影响中行的上市计划。

但是中行给外界的表态却是比较乐观。中行发言人王兆文31日对外界表示,此案范围仅限于河松街支行,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分支机构涉及此案。他强调,此案对中行的上市不会有影响。“企业改制时正是案件多发期,我们已经有充分的准备,中行对股份制改革有充分的信心。”

尽管中行对上市的前景早已充满信心。不过,中行近来对上市的表态确实相当低调。在谈到中行上市问题时,中行发言人王兆文指出,何时何地上市都没有定论,没有任何消息可供披露。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上也对上市时间表不予置评。与之相映衬的是,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在1月下旬的全行工作会议上高调称:争取在今年实现建行公开上市。

同处于国有银行改制前沿阵地的中行和建行,在2005年这一关键时刻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这种现象本身就难解释,尤其是两者都在曾经在2004年提出了全力以赴在2005年上市的目标。中行这种突然的低调明显是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此次存款被盗事件肯定会给中国银行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品牌形象,如果此时上市,肯定要在股价的定价方面吃点亏。但是此次事件在中行上市之前出现,相反也许是件好事,这说明中国银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行改革。而且此次事件不会给中行的海外上市带来决定性影响,毕竟背后有强大的政府财政的支持。如果能借这个事件来做好自身的改革,中国银行的海外上市也许会更加顺利。

 

银行反应迟钝疏漏尽显

1月15日,办公地址设在长春市的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公告称,该公司在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河松街支行设有两个存款账户,至2004年11月30日,公司收到银行询证函回执,确认在河松街支行两个账户中有存款余额2.93亿元。1月4日,该公司领导和财务人员到河松街支行对账,发现账面仅剩7.31万元,其余存款去向不明。同时,其子公司黑龙江东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存于河松街支行的530万元资金也去向不明。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止。据有关媒体披露的消息,这一案件涉案金额远远不止3亿元。例如黑龙江辰能公司存于中行河松街支行的资金约3.2亿元也去向不明,还有其他存款大户的资金下落不明。

东北高速已于1月17日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起诉状,被告是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原告认为,河松街支行应立即支付在该行的2.93亿元存款以及利息,并由被告承担全部诉讼费用,吉林省高院已受理此案。而中国银行方面以涉嫌金融诈骗向有关方面报了案。

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存款不翼而飞的企业始终是“主角”,第一个公布存款消失的是企业,第一个报案的也是企业。中国银行只是在东北高速报案之后才向外界公布了这起金融诈骗案。银行在此事件中反应之缓慢令人惊愕。这种事件发生在风险防范极为严格的银行体系中,的确是分外显眼,特别是外逃3年之久的中行广东开平支行的原负责人刚被引渡回国不到一年的时间。

由于近年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洗钱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公安部、央行、银监会等要害机关组成了反洗钱工作组,中国所有银行的资金异常流动都会引起这个部门的关注和警惕,因此就有了有些人抱怨的大额提款不易。而我们注意到此次事件的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相比几十万元的流动就可以引发要害部门的注意来讲,这种几亿元的流动肯定会激起巨浪,但是在企业报案之前我们甚至连浪花也没看到,这种无声无息的消失,简直就是在和中国的金融系统开一个玩笑——家贼难防。归根到底还是内部控制疏漏和防范风险意识差,国内银行界的顽疾。

中行近年大案要案一览:

  2005年1月,哈尔滨河松街支行被查出有逾6亿元人民币客户存款失踪;

  2004年8月,香港分行副总裁丁燕生被捕,他涉嫌未获授权而将合并前成员行控股股东所拥有的部分资金分配作个人用途;

  2003年12月,前行长王雪冰以“受贿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2年有期徒刑;

  2002年2月,前副董事长刘金宝,涉嫌利用职权影响违规发放贷款、谋取私利、贪污受贿被捕;

2001年10月,广东开平支行前行长许超凡、余振东、许国后,盗用资金4.83亿美元。

 

银监会主动监管另有所指

更为重要的是,银监会在此时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主动。

31日晚间,中国银行在网站上紧急公布了黑龙江分行河松街支行诈骗案的最新状况,并披露了一系列加强内部流程管理的措施。而就在此之前的31日下午,中国银监会罕见地公开评价此案,并要求中行改进内部控制。

  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评价此案,称中行近期发生的案件金额巨大、损失严重,暴露了中行在经营性分支机构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银监会要求中行举一反三,在全行范围内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从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寻找案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分支机构内控意识和内控手段的培训,认真落实各项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与此相应,中行在当晚发布的公告中宣布,该行已成立由行内业务专家和外部审计专家组成的内部控制专家小组,负责案件调查、管理流程改进和制度完善等工作,并对上述案件以及过去发生的其他案件进行深入调查。此外,中行还将对全行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各个关键岗位、各个重要环节、各项主要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和稽核。

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2005年的重头戏,从主管经济、金融的副总理黄菊只参加银监会的年度会议就能略见一斑。黄菊副总理的到场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央对国有银行改革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我们看到,银监会在年初提出的2005年工作重点中明确开列了六项与防范风险有关的内容: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银行风险管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二是坚持以提高监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大力推进银行监管创新和建设;三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四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努力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五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和内部改革;六是加强党建工作,为做好银行监管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银监会罕见地对中行提出要求,不仅表明了此事件对整个银行业的重大影响,而且还从另一方面表明银监会在给其他银行打预防针、上紧箍咒,全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检查已经不远了。

 

中行海外上市低调前行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的中行此时必须直面这桩“典型”事件带来的空前尴尬。案发后不久,中国银行总行行长李礼辉就专程赶赴哈尔滨督促案件调查和整改。总行行长亲自赴支行查案在以前还少有先例,可见这起案件的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还不算完,此事发生不久,就马上有国际舆论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表示忧虑,并认为此案可能影响中行的上市计划。

但是中行给外界的表态却是比较乐观。中行发言人王兆文31日对外界表示,此案范围仅限于河松街支行,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分支机构涉及此案。他强调,此案对中行的上市不会有影响。“企业改制时正是案件多发期,我们已经有充分的准备,中行对股份制改革有充分的信心。”

尽管中行对上市的前景早已充满信心。不过,中行近来对上市的表态确实相当低调。在谈到中行上市问题时,中行发言人王兆文指出,何时何地上市都没有定论,没有任何消息可供披露。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上也对上市时间表不予置评。与之相映衬的是,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在1月下旬的全行工作会议上高调称:争取在今年实现建行公开上市。

同处于国有银行改制前沿阵地的中行和建行,在2005年这一关键时刻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这种现象本身就难解释,尤其是两者都在曾经在2004年提出了全力以赴在2005年上市的目标。中行这种突然的低调明显是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此次存款被盗事件肯定会给中国银行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品牌形象,如果此时上市,肯定要在股价的定价方面吃点亏。但是此次事件在中行上市之前出现,相反也许是件好事,这说明中国银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行改革。而且此次事件不会给中行的海外上市带来决定性影响,毕竟背后有强大的政府财政的支持。如果能借这个事件来做好自身的改革,中国银行的海外上市也许会更加顺利。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