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产能过剩根本在于理顺要素价格机制

2005-12-07 09:48:28    

上月末,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上,为2006年中国经济定下的基调依然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会议强调要“用好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完善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规则,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要素价格机制扭曲成为产能过剩的“温床”

 

短短一周内,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正在召开的发改委工作会议亦先后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三个重要会议密集释放了同样的信号——明年,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命题。  

 

权威资料显示,中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汽车行业业已存在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亦存在潜在产能过剩。  

 

一位中国高官最近坦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若任其发展下去,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帐亦会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加大亦在所难免。  

除了上述问题困扰中国外,另一些迹象亦让人无可回避:在中国部分行业产能疯狂扩张的背后,资源环境正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更有学者担心,产能过剩所可能诱发的“通缩”阴影或造成中国经济增长深度下滑。  

 

然而,隐含并贯穿于产能过剩问题、通货紧缩问题、内需消费不足等问题的背后,是更为基础性的要素市场机制改革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的要素价格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调控色彩,合理的要素市场机制尚未建立,造成中国经济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疲于在行业性产能严重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之间奔波救火,几年来电力行业产能从严重过剩到严重紧缺,再到现在市场人士预期2007年电力市场将严重过剩的戏剧性“钟摆式”行业发展怪圈告诉我们,现行要素价格体制下形成的要素价格刚性,直接导致了市场资源错配,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一大阻滞。    

 

理顺要素价格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从目前内地经济形势来看,为什么经过一轮的宏观经济调控之后,固定资产的投资仍在高位运作?为什么有些行业投资就是居高不下?问题就在于产品市场的市场化,而要素市场仍然非市场化,导致两个市场分割及要素市场价格背离。在产品市场,其价格基本上是以市场方式来定价,因此产品的成本与收益就能够归结到产品的价格上去。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市场越是繁荣,越容易通过产品生产过剩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净出口、投资和消费中,一直存在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例过大的问题。其中,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快速增长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生产力要素价格被低估,其中包括货币要素、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低估。    

 

目前,在三种要素价格中,除劳动力价格较低的部份原因是由于市场供应充分外,目前我国的土地、货币价格均非市场化机制下形成的价格。以土地为例,现在地价极低,并不是由于土地供应过剩造成土地便宜,而是政府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前提下的扩张性土地政策,把土地价格强制性压低,使原本宝贵的国家土地资源价格扭曲,也使本来许多无利可为的项目由于土地价格过于低廉而变得有利可图。    

 

也就是说,这样的制度安排不是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与发展自己,而是企业如何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从政府那里获得要素。那么要素获得依据是什么?当然是非市场化的方式。   

 

既然企业利益是追逐要素,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获得要素,那么企业一方面会千方百计地来追逐这种非市场化的要素,另一方面一旦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获得要素,企业不计成本进行投资也就很正常了。可以说,要素的非市场化,要素价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已经成为内地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阻碍。  

 

因此,内地的经济改革要改变目前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的粗放增长模式,要改变资源性产品紧缺之状态,就得调整完全背离市场价格的要素,就得放开目前完全扭曲了的要素市场价格。   

 

要素价格调整或上行,一方面让使用这些要素的企业成本增加,其企业要素使用量就会下降;另一方面要素价格作为消费品价格的先导指数,要素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指数上来。   

 

总之,政府调升市场要素的价格,或能源性产品的价格,它不仅是改变目前内地要素市场非市场化、市场扭曲的重要一步,而且其改革将迫使内地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对要素使用的节约)、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改变内地能源性产品紧缺的有效途径。同时,能源性产品的价格,或要素价格上升,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来。这样,不仅可以化解学界不少人担心的潜在通货紧缩,也为新一轮的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物价水平稳定是推行要素价格调整的难得契机   

 

从钢铁业和电力行业即将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看来,建基于过多行政手段之上的宏观经济调控,虽能收到一时之效,但难发挥长期性的根本调整作用。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来自国际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来自国内的民生诉求,以及对于近年来几场关系国计民生重大改革的社会大反思,致使水、电、油、天然气及其它一些公用事业品价格调整迟迟未能推出。    

 

眼下上至政府,下至民企,都在反思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事实上,真正推动中国经济低效率、高能耗增长的,不是低迷的资本市场和过高的储蓄率,而是过于低廉的资本要素:土地、水、电、成品油、天然气和公用事业品等等。    

 

资源品定价偏低不仅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大为削弱,甚至令近期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然而,相信随着资源品定价机制的完善,通过合理价格调整来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通货紧缩阴影将自行散去。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也为理顺要素定价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

 

要素价格调整启动在即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近期在不同场合表示,当前要认真研究水价、电价、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和改善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对垄断性、公益性价格的管理,注重运用物资储备、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同时,要正确处理价格改革与配套改革的关系。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商品自由流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近期在谈到扩大内需的问题时,也罕有地将“理顺资源、劳动力、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把投资收益转化为消费收益”,作为下一阶段财政政策的首要重点提出。    

 

从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期的表态看,发改委已经为土地、电价、水价等方面的要素市场改革准备好了配套改革方案。目下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稳定,价格环境温和,相信正是推出要素市场改革的良机。然而,要素市场改革切忌将最终目的简单化为提高资源品价格,而应致力于建立市场化的可加可减良性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力保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要素价格调整要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4日在“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表示,明年将在石油价格、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煤炭价格及土地价格等六大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

 

据悉,影响明年中国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依然较多,其中包括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原油价格上涨将带动其他产品价格上扬,进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贸易摩擦增多,出口难度加大,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一定压力等。中国经济今年在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低通胀。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不超过2%。今年物价走势平稳,也为明年资源价格改革创造了宽松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要素价格上涨,并非仅是能源性产品的上升,而且也包括劳动力的工资、资金的利率及土地的价格上涨,这些要素价格的政府管制性、要素价格与市场均衡价格背离都是阻碍内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劳动力的工资,如果不把养老基金、医疗保险等纳入到劳动力的成本中去时,劳动力工资的严重扭曲更是无可复加。因此,考虑到今后改革的广度与深度,调整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能源性产品)的价格水平是最重要的任务。还有,目前内地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包括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这些方面都是政府价格改革最为重要的方面。

 

对此,分析员认为,上述六大行业资源价格改革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且必然会因为牵扯不同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使得改革之路充满艰辛。另外,资源价格调整除了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升级以及通缩等宏观经济目标服务之外,同时也要考虑民众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