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环经济为造纸业环境与发展两难解困
2005-12-09 09:39:58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在中国纸业环保论坛上指出:2004年,国家统计的41个行业中,造纸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位居第二,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居第一。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造纸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却仅为2.2%……
造纸业——低经济贡献率的污染大户
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纸业环保论坛上介绍说,当前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仍十分严峻,排污总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造纸行业仍然是我国水污染的主要“肇事者”,今后国家环保总局将会加大对造纸行业排污情况的监管。
2004年我国纸品消费量是5000多万吨,到2010年全国的纸品需求量将跃升到8000万吨左右。造纸行业作为最危险的排污大户之一,经济贡献率却极低,仅为2.2%。
2004年,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高居第二位。造纸及纸制品工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31.8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6.1%。
我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约1万吨,而世界的平均规模是4万吨。规模过小导致能耗过高,我国生产1吨纸耗水约140吨。
进退维谷的中国造纸业
在“环境门”前,作为纸的发源地,中国纸业竟面临被淘汰出局之险!业内称,作为“弱势行业”,造纸业目前是左右无源、进退两难。
有分析认为,掣肘中国造纸业迅速发展的症结,首先是传统造纸工艺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一个经济贡献率仅2.2%的“弱势行业”,却以14.4%的废水和33.0%的COD排放量污染着中国本来就极为匮乏的水资源,这显然是个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
事实上,中国传统造纸业对环境的破坏,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建国初期,尽管国际上普遍采用木材造纸,但出于节省成本、节约森林资源的考虑,中国造纸业采用麦草作为造纸的主要原料。而草浆厂中段废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浆高6-7倍。如何解决草浆的污染问题,是至今国际造纸界尚未解决的课题。
众所周知,造纸业是资源消费型产业,而我国又是森林资源缺乏的国家。据统计,以木材为原料,每生产1吨铜版纸需要的木材消耗量为4~5立方米,2002年国产木浆比率仅占总用浆量的6%(包括进口商品浆占21%)。如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2010年木浆自给率达到15%,木浆产量达750万吨,需要消耗木材3700万立方米。如果2020年能达到国际上50%以上的木浆比率(其中一半进口),需要消耗1.2亿立方米木材。因此,原料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造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草浆造纸,环境污染在所难免;木浆造纸,森林资源难以保障。中国造纸业进退维谷。
造纸业的路径选择
依靠进口可以解决中国造纸业的困境吗?
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出现,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思想的主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应专注于生产自己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各方获得更大的福利。
基于这种理论,有人认为,既然中国的森林资源不具备优势,不如将造纸业淘汰出局,所需纸品全部依靠进口——况且中国现今并不缺少外汇储备。
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有专家指出,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运输成本和经济安全性。能源价格的高涨,将使运输成本对产品的影响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过度专业化将削弱一个国家对于谋生的支配能力——一旦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采取垄断或敌视行为,则国民经济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一些以资源为基础的行业。如前一段的油价、铁矿石价格的急剧上涨等,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国家的经济格局不能简单地按比较优势理论构架。造纸业虽划属轻工类,但其原料普遍为木材,属资源性行业,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否则等于将使本国的经济安全受制于人。
所以,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造纸业。就森林资源的拥有量而言,发展中国造纸业确实不具备优势;但是,有专家指出,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优势也可以培育、创造。
要解决林业资源紧缺问题,中国依靠大力发展人工林的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对此,国家发改委在去年颁布的造纸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实施“林浆纸一体化”的政策,即鼓励国内造纸企业大力营造人工速生丰产林,让造纸业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五项原则为造纸业循环经济把好关
今年7月召开的欧洲大会,又一次把循环经济与纸业发展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循环经济是纸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用循环经济解决造纸原料、废纸回收、造纸污染等问题,纸业才可能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生长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
据专家介绍,循环经济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表现四个方面:
一是废纸回收,通过废旧资源回收实现产业生产循环。目前,在一些废纸回收做得比较成熟的国家,有一整套严格的回收法律体系:对造纸企业,强制要求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废纸作为生产原料;对回收企业,规定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补贴,保证它们正常运行能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对消费者,行政执法部门会随时抽查,对于不按要求把废纸分类送交到指定的回收处的,进行罚款。据了解,日本的废纸回收率为78%以上;德国每年回收废纸400万吨,占全部废纸量的83%;芬兰城市里的旧报纸、杂志回收率几乎达100%;而我国的废纸回收率只有30%。近年来,我国废纸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进口废纸。在我国造纸原料中,废纸占44%左右,大部分依靠进口。
二是发展绿色包装,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应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绿色包装事业,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和研制。新型材料的出现,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压力,降低了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是优化绿色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应该遵循无害化、生态化、节能化的设计理念,全方位评估资源的利用、环境影响及解决办法。三是完善法制建设。我国的绿色包装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包装的法律法规体制。
三是加强林纸一体化,实现绿色大循环。林浆纸一体化,是要通过“植树造林及制浆造纸的绿色大循环和废纸回收还原再生的小循环”,把污染严重的传统浆纸业转变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林浆纸一体化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植树造林、制浆造纸的经济活动,把生产活动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林浆纸一体化是世界各国浆纸业同行都公认的一条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符合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也是循环经济三原则与三个层次的具体体现。林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造纸工业普遍采用的发展模式。国际大型制浆造纸企业以多种形式建设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并将造林、营林、采伐、制浆、造纸与销售结合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世界先进国家造纸工业的木材原料已达90%,而我国国产纸浆中木浆比重不足20%,需要大力加强。
四是治理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良性循环。顾民达说,目前造纸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来源于三方面:煮浆工段的废液即碱法煮浆(制浆)的黑液和酸法煮浆(制浆)的红液;含氯漂白废液的污染物;制浆造纸过程中段废水的污染。而目前解决制浆造纸工业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是,碱回收系统是现代碱法制浆生产中的有效方法;用中高浓无氯漂白或少氯漂白纸浆的新技术取代全氯漂白纸浆的传统方法;发展其他的无(少)污染制浆技术,为消除造纸工业污染开辟新途径。
五是加强创新发展。从现代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可看出,制定严格的国家排放标准给纸业界以巨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其不断改进技术、改善设备;以少排放或不排放有毒的AOX(有机卤化物)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取得突破性成果,从源头上制止或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造纸化学品的发展、大型高速纸机的开创,大大降低了造纸用水量和污染物负荷;废水治理技术已日渐成熟。这些突破性的创新发展,让循环经济模式在严峻的现实中初显成效,现代造纸业在人们观念中的“污染大户”不仅得到改观,而且可能也应建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
总之,我们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建立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社会整体三个层面的体系,对环境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