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四年回眸:我们得到的和失去的

2005-12-14 09:29:34    

 

2001 年12 月11 日,卡塔尔多哈会议上中国通过审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一诺千金,有诺必践,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当然,履行承诺,带来的既有积极变化,也有严峻挑战。四年过去了,我们通过入世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也许我们没有真正得到什么,也没有真正失去什么……

 

中国交上优良“成绩单”

 

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是我国履行承诺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根据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外贸法》,商务部于2004年6月出台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并于7月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提前半年兑现了有关外贸权的承诺。

 

关税大幅削减——中国已先后4次对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目前,关税总水平已经从入世前的15.3%降到2002年的12.7%、2003年的11%和2004年的10.4%,2005年进一步降到9.9%(提前达到10%以下水平的目标)。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更是从加入前的23.2%降至2005年的15.3%。 2006年,只有一小部分产品的关税还会按照加入承诺继续降低;2007年和2008年,仅剩个别产品需按承诺继续降税。

 

进口贸易增加——2002年,中国进口达295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1.2%;2003年,进口达4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9.9%。2004年,进口达5613.8亿美元,同比增长36.0%,中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预计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

 

服务市场开放——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中国开设了238家代表处,比入世前增加了24家;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比入世前增加了43家。

 

法规制度接轨——中国在4年里修改了2000多项法律法规,并废除了800多项法规。

不少人质疑中国是否遵守WTO规则,但事实上中国入世4年以来遵守得相当好(尽管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还有待改进)。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是中国现有的法律无法有效执行所造成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加调整,将损害中国的国际声誉,并最终影响中国的发展。中国中央政府对这一问题非常清楚,然而对地方政府、地方政策和商业利益(包括内外资企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地去解决,所以此时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就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

 

高外贸依存度下奇怪的“贱卖贵买”现象

 

中国“入世”四年,其外贸依存度也逐年提升: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国正式“入世”的那一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为44%;20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9.6%;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77.5%;而今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进一步提升到80%。

 

许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改变这种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形成内向型经济主导的格局。

 

中国货便宜,在国外大概已经尽人皆知,但普通人不知道的是,有些中国货在国外的卖价比其原产地还便宜。以至于有些人甚至总结出一套“购物要诀”:要买西方货,不能去中国买;要买中国货,也不能去中国买。“要买西方货,不能去中国买” ──这很好理解;但“要买中国货,也不能去中国买” ──这就很费解了:如果中国产品在国内出售的利润比国外还高,那为什么还要出口?

 

有这篇报道引述一位中国服装鞋帽业出口商的话说,一双做工精致的中国造真皮皮鞋,出口价格才4美元,“外商非常惊讶,简直不能相信。”为什么这么便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出口商之间的过度竞争、相互压价。这样“血拼”价格的结果甚至是“赔钱出口”。

 

既然赔钱,为何还出口?该报道引述一些出口企业老板的话说:“卖到国外市场,虽然价格低,但可能很快地拿到钱,总能赚一些;但如果我们卖到国内市场,可能很长时间都见不到钱。见不到钱,厂子就无法运转了。”

 

“拿快钱”确实是许多出口企业“赔钱出口”的主要动力,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外经外贸部门,为强调自己促进对外出口的“政绩”,也在鼓励出口企业的这种“赔钱出口”的做法。

 

中国一方面在“赔钱出口”,另一方面却在“舍命进口”:中国进口的外国产品贵得离谱,远远超过了中间环节应有的“层层加价”。

 

但与出口商品价格低廉相比,中国的进口商品却都是价格高昂。无论是手表、珠宝、成衣、鞋类、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费品,还是铁矿石等能源类产品,其进口价格都在不断攀升。一双出口皮鞋卖价为4美元,而一双进口皮鞋卖价却高达千元。”

 

我们对于入世的期望也许过高了

 

所谓的“粗放式外贸”就是主要依赖于低人力成本竞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营销网络,在国际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而中国的这种“贱卖贵买”的进出口模式,注定是一种难以长期为继的发展模式:中国低劳力成本带来的出口优势不仅在国外频频受到反倾销调查和保护主义反弹,在国内也承受着出口企业不景气和某些出口企业密集地区“民工荒”的沉重压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降价“血拼”的出口模式中,不仅中国企业一方面做着“亏本生意”,另一方面却背负着“对外倾销”的骂名,而且人数众多的中国“打工者”也一方面肩负着“世界工厂”订单激增的沉重劳力负担,另一方面却没有因此享受全球贸易迅速繁荣的经济利益。

 

12月9日,国际自由工会联盟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自4年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减贫进展一直停滞不前,预计在2001至2007年间,将有逾四分之三的农村家庭实际收入减少。这份报告表示,随着大量中国农业人口和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在城市里争抢工作岗位,从而打压了工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血汗工厂。

 

该报告称,中国“入世”后的赢家其实还是早期经济改革的获益者:私营企业家和白领工人,而输家则是蓝领工人、农民和无一技之长的办公室员工。

 

香港乐施会提供的数字构成了一幅颇具讽刺意味的画面: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从美国进口棉花数量在4年内飙升了21倍,挤压了中国本土的棉花生产,而中国纺织品出口量猛增──其中一些是用进口美国棉花制造的──却导致美欧对中国服装进口实施了临时性限制措施。

 

中国《南方都市报》回顾中国“入世”四周年的一句话,可能概括了中国那些原来全身心拥抱自由贸易的“自由派人士”的惶惑:“四年以来,原来我们担心的弱势产业不堪一击的情况并未出现;但我们所憧憬的自由竞争、自由交易的经济世界也没有如期而至。”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