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一改解千愁”?

2005-12-19 09:37:01    

下周或将是中国成为全球第四经济大国的日子。本月20日,国家统计局将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情况,修订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尽管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拒绝提前透露本次数据变化的“趋势”。但一些著名投行认为,中国去年的GDP规模将由此至少增加3000亿美元,相当于去年GDP的20%左右。有人调侃到,中国经济一下子“长大了两岁”……

 

服务业的“能量”可能被低估了

 

根据此前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但外界普遍认为,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数字是可疑的,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可能被低估。如果第一和第二产业的GDP统计是正确的话,第三产业被低估就导致了中国整个GDP被低估,从而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可能被错误估计了。

 

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印度相比,中国的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明显要低。“服务业整体占中国GDP的比重仅为34.3%,而在印度,该比重为50.7%,两者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差别。”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三大产业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15%

52%

33%

低收入国家

23%

32%

45%

中等收入国家

10%

38%

52%

世界平均

5%

31%

64%

(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

 

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公布的一组数据,全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平均值超过60%,差不多是中国的一倍;而在世行考察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中,比例比中国低的只有2个。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曾表示,由于这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行业由原来的26个调整为94个,将能够翔实地反映2004年度的经济运行状况。从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看,国民经济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会出现变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这一数据极有可能会出现上调。

 

中国经济健康状况好转

 

过去一年里,决策者反复强调,必须“重新平衡”经济增长,使之摆脱过度依赖投资的风险,转而向消费倾斜。他们认为,这一重新平衡将减少对几无利润的制造工厂的浪费投资,帮助减轻与美国间日益膨胀的双边贸易顺差。似乎在一夜之间,决策层的祈求就部分有了答案。许多人会认为,中国早就该采用这种不同的重新平衡了。

 

这次规模宏大的统计调查有1000万名数据收集员参与,这些数据收集员首次记录了大量原来没有纳入GDP调查范围的、散布于大街小巷之间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是过去10年间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小型工厂、商店,以及餐馆、发廊、酒吧和卡拉OK厅。

 

按照原有的GDP数据计算,2004年的美元对欧元贬值让中国GDP规模落到了意大利之后,位列世界第七。根据这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即便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也已经超过英、法、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按照IMF和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官方此次至少确认,自己的块头远比原来所承认的要大。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将大大优于旧的数据统计结果。他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称,中国的投资过热其实并没有官方数据所言那么严重,GDP调整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也有望从46%下滑到42%~43%。此前让中国经济界担忧的“硬着陆”风险也将在一系列大大优化的数据面前迎刃而解。

 

统计部门如何“圆场”很关键

 

块头大当然值得高兴,但统计部门会有些尴尬。中国统计部门前些年就已承认GDP统计存在的问题,但直到此次全国经济普查,才得以确认这些问题并重新估算。看来,作为经济活动的基准标尺,中国统计部门还需要足够灵活,以赶上经济灵活性的步伐。在GDP数据修正之后,统计部门还需要对历史序列重新调整以保证整套数据完整一致。否则,孤立的数据修正只会带来对统计可信度的更多疑虑。

 

中国经济的灵活性远比通常想象的要大,特别是非国有部门的扩张,给估算和预测经济活动都带来了困难。在日前举行的《财经》2006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段讲话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周小川在演讲中表示:“说到统计,我们今年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最近几天,我看到报纸上开始刊登统计普查数据。统计数据的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如何对待新的数据和历史数据,历史数据的误差怎么处理等等。我们过去用的数据现在都变了,根据这次的效果,可能都要对这个误差进行重新分布。因此,我认为这对预测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