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养老金改革难题首在把握充资时机
2005-12-21 09:45:54
从明年1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新的养老金政策。养老金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关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养老金改革的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依法参加享有社会保障”。从养老保障的现实状况和老龄化趋势来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开始触及到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绝的敏感话题,正一步步走进“深水区”……
新政策导向——“做实”个人帐户
简而言之,新政更加明确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来源,同时在使用上更加注重多缴多得。
从收的方面来说,实行新政后,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不变,但单位缴费将全部用于社会统筹。按我国现行的养老金政策,参保人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部打入个人账户;单位按全部参保人员缴费工资基数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3%打入个人账户。新政策规定,这3%将不再纳入个人账户。此举是为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按照原先的制度设计,允许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个人账户因此成为“空账”。新政实施后,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至少在形式上归属更加明确。
从支的方面说,新的养老金政策鼓励多缴多得。基础养老金不再根据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20%计发,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缴费年限和数额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不再以10年计算,而是综合考虑平均期望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
破解改革难题促进社会公平
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养老金政策的调整并非“从左口袋到右口袋”那样简单,而是会影响到社会天平的指向。从最初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到如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所承担的经济社会功能越来越重。养老金政策制定和使用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此次养老金政策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以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在1997年的改革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提出了10个方面的改革意见,应该说正是“十一五”规划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一个体现。
有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险只覆盖了城镇职工的78%,被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劳动者只相当于劳动力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除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外,大部分是城镇国有或集体企业职工,在1.2亿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就业人员中参保人数只有1200万人,绝大多数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此次扩大覆盖面重点就明确指出是“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重申了与只配套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参保缴费。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新规中突出强调了政府在养老保险中承担的责任,除了发挥加强征缴的主渠道作用外,中央和地方还将积极投入资金支持养老保险。刘永富表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把钱用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是应该拿,拿得起,也值得拿的。”
多渠道开辟社保基金来源成当务之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专题研究,测算出这笔隐性债务是8万亿元人民币。课题组负责人黄必红介绍,这是从1997年到2033年期间我国政府需要支付的职工养老金费用总额。虽然这笔钱并非全部表现在当前的资金缺口,但至少意味着今后几十年中每一年支付养老金存在的压力不小。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收支压力将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到今年,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与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抚养比例为4∶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预计到203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为3.3∶1。据推算,社保基金理想的规模至少应当在1万亿元才能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坚实的资金基础。世界银行专家认为,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不可持续的财务制度,而扭转这种不可持续性的关键就是做大做强社保基金储备。
除了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外,做大社保基金还必须实现全国社保基金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明确指出“财政部将研究和探索其他渠道,如划拨部分公共资源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可行性。”目前社保基金主要来源有四个,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和划转、彩票和自身运营收入。除了划转国有资产外,一些专家指出划转国有企业无偿占用土地货币化的收益是充实社保基金的一条可行之道。还有学者指出放缓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把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国民养老保险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社保基金规模的扩大关键在于政府能否真正明确在社会保障机制中的责任。“如果错过了筹集社保基金的最佳时机,到若干年后需要全国社保基金撑起大局时,就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养老政策作为惠及长远的基础性制度改革,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收支平衡,还应放眼全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养老新政只是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