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家“频频自杀”现象的沉思

2005-12-23 09:59:44    

 

继年初国内有两位企业家在同一天选择自杀后,12月初,民企德州晶华集团董事长苗建中因患抑郁症在家中自缢身亡。这似乎很不合常理,因在常人看来他是财富的化身,声名显赫,春风得意,他理所当然地会拥有人世间最浪漫的生活和最多的幸福感,然而他却选择了自杀。这再次引发人们对企业家这个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

 

他为什么自杀?

 

德州晶华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空心玻璃砖产销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日用玻璃生产基地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基地,7年前从一个作坊式旧厂发展为总资产36亿元的现代化民营企业集团。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作为集团创始人的董事长苗建中自然功不可没。正是由于他的“蓄势、创新、滚动、扩张”战略的实施,才有了7年资产骤增30亿元的事实,也正因为如此,苗建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苗建中所做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苗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也是技高一筹。但是,企业的迅速扩张难免会遇到资金、管理等多方面问题,而苗偏偏又是一个苛求完美的人,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大扩张就需要大投入,晶华集团自然无法摆脱这一点。取得迅速资本膨胀的同时,资金也在不断投入,虽然在外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资金压力,苗建中却一直在为新开工项目找资金忙活着。据了解,苗建中去世前20几天还刚刚与建设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共签订10个项目,项目金额为20亿元。

 

外部有消息称,仅晶华集团下属的大坝水泥公司就有银行贷款14.7亿元,但当有记者向有关负责人求证时,被告知“根本是没影的事,这是一些散发传单的人搞的,目的就是混淆视听”。

 

据知情人士透露,集团的确有一些贷款,但目前并没有遇到资金不可周转的情况,资产负债率为80%多点,生产经营势头良好。

 

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那苗建中怎么会自缢身亡呢?事实上,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现在往往被迫背上太多的社会压力。知情人士透露,苗建中是一个处事中庸的人,对员工、社会和政府等关系都处理得很好,很少有人评价他不好的。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与公司不相关的项目也被收购过来,企业收购的越多,公司就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影响了资金稳定。

 

而苗建中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到最好,企业里的工种没有他不会的,甚至连许多新技术都是他亲自参与创新的。就这样一个人,心里有怨言却从不愿说出来,一般都是自己默默承受,也从不表现出来,即使他在临别前的上午,他还平静地接了几个客户的电话。

 

对于苗建中的离去,晶华集团所作的悼词上如此写道:“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苗董事长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压力。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事事要求做到最好,力求最精。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身体和精神严重透支,心理产生障碍,从而产生抑郁倾向……?

 

企业家自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但苗建中的自杀绝不是偶然,在中国,企业家自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现象。

200511日,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恩龙选择在新年第一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天上午640分,赵恩龙还在办公室。710分左右,人们在办公楼西头的水泥地上发现了他的尸体。根据种种证据,警方认定为跳楼自杀。

 

同一天傍晚,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上市公司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进入西安某酒店自己的房间,此后再也没有出来。直到14日警方强行进入,发现他已自缢身亡。

 

2005年初的商界,被这两则企业家自杀的消息笼罩着。

 

信息显示,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的,中国便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这其中有:上海大众老总方宏。他是一位清廉的国企老总,企业营运状况良好,但他不幸患上精神抑郁症,在199339日跳楼。其实再等一年他就退休了,可惜没能熬过去。

 

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他在1982年出任习酒厂厂长,15年间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的县办企业,逐步扩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大型企业。为此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后来企业营运出现问题,1997728日在习酒厂被茅台酒厂兼并前夕举枪自杀。

 

广州港澳中心李副总,因烂尾楼问题在2003年跳楼自杀。令人叹息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那栋烂尾楼就卖出去了。

 

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1993年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年仅29岁。遗书中写下:“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北京金锐千翔通讯公司董事长祝凤生,自从他的妻子和女儿被入室行窃的歹徒杀害后,他陷入极度沉默中,和周围人几乎不作任何交流。20011015日,他从办公楼上跳楼自杀。经及时抢救命虽然保住了,但两条腿残废了。

……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缺乏经济道德

 

一些关注中国企业家心理问题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家自杀频繁现象,不只是一个心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在中国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变动剧烈时期,在最容易体现经济变革的一群人身上,体现出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尖锐。

 

中国论坛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朱力方建议,也许中国的企业家们除了心理咨询以外,应该更多的尝试破除自己有意无意建立起来的各种壁垒,多和社会、环境接触。

 

朱力方认为,中国存在完备的社会道德而缺乏经济道德。由于没有明确的经济道德标准,所以人们往往用社会道德来衡量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的主角——商人、企业家,从传统社会道德标准判断,显得对他们稍显刻薄;而企业家本身也由于自信力和他信力的缺失而难以和外界沟通。其次是企业家生命价值尺度迷失,有些企业家在相对成功之后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一些企业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深陷于自己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是成为“物役”,完全的拜金主义;企业家们由于能掌控较多的社会财富,往往会无节制的突破生命节律,与常人生活节拍相异。而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家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本土文化与潮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碰撞的时候,一个社会很可能患上“文化失调症”,这种“文化失调症”在企业家群身上更能明显的体现出来。也许我们的社会更应该给这些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更多一些关怀,使他们的心灵不会那么承受煎熬,更勇敢地面对未来。

 

心理“环保”要靠企业家“淡泊明志”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人物。试想,一个企业家有病,他的企业还能健康吗?

 

众多的社会学专家已开始关注起这个以往被忽略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家也逐步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正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寻求工作与生活的最佳平衡,同时力求上行下效,创造健康的企业。

 

近两年来,离开管理第一线的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大约1/3的时间是在山上度过的,而他每次上山时也还有一些固定的伙伴结伴而行,比如万通集团的董事长冯仑。同时,他还发起成立了一个由20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滑雪俱乐部,每年聚会一次。而明基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也不无骄傲地说:“我总是在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起床跑步。你们要是睡懒觉就欣赏不到苏州早晨的薄雾有多美了!”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储兆端教授建议,从企业家自身来说,有意识地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爱好,以自己的生活兴趣摆脱心理的困扰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读一本早就想读的好书,或者绘画、练书法,做雕刻等手工小制作,都是可以增添生活情趣的,甚至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一段美妙的音乐、一顿丰盛的晚餐、一次倾心的交谈、一次浪漫的远游会更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企业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新形势下的企业家要有“MQ”意识,即“心理商数”意识。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特别是要主动接受生活的挑战,只有正视挑战,也才可能平和自如地融入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哪怕是身处逆境也会坚信,“事实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糟”。

 

而若一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了心理障碍,也不要讳疾忌医,相反,更应积极地配合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