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开局,文化作矛、经济为盾
2005-12-26 09:32:14
与往年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于近日发布了《2006年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和《经济信息绿皮书》等研究成果。作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的社科院,其发布的相关预测无疑是相当权威的。不过,正如社科院专家承认的,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作为独立的民间研究机构,亚太博宇对于今年在中国发生的和明年可能要发生在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的事情持有自己的观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发布如下的观点……
2006年中国将加强文化作用以达到“和谐社会”
打造和谐社会是中央针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社会的冲击的负面影响的总的解决方针。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归功于2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的促进。中国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湖,要想让它起波澜就得把力量集中于一点上发挥。所以当年的许多政策就是在这个出发点下产生的,如“鼓励先富、鼓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在收入分配领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在国有经济领域的大动作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已经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人们已经不再坚持所谓的公平,甚至在规则上的公平也不为人重视。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反差已经把几代人的观念彻底改变,竞争的巨大压力也把大家越来越改造得像原始森林当中的动物,说的极端一点就是人心变成了狼心!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地域也太广,因此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对于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现实的变化直接表现为社会价值观的集体扭曲,我们普遍感觉到人们之间的浮躁心态极其严重,信义和信用逐步在丧失,处理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方法变的非常极端,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频频发生,甚至直指政府的行政行为。所以也就产生了常说的,为什么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日子却过的越来越糟。收入是越来越多,可是安全感却越来越少。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中国的社会的复杂局面是中国发展必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成长的代价”。不过,中国未来和平崛起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不发生内乱。所以,中央才提出了打造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湖,和谐社会就是湖水的波涛必须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所以,“风”就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个“风”就是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家底。只有中华文化这股风吹起来,而且方向得当,才能够让人们在面对如此迅速发展的社会和环境落差时保持着一种平稳的心态。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注定,推行中华文化既是解决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中国在全球崛起的关键工具。我们有过这样的百年发展论断:19世纪的一百年竞争的是军事力量;20世纪的一百年竞争的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而21世纪的一百年竞争的必然是民族文化!所以,中国在世纪之初的这几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依靠如何再度理解和发扬中华文化,而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所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这从中国的国学近十几年来在国外的流行情况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判断,也是建议中央高层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用文化力量克服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再配合以政府行政能力的改善于提升,才是根本之道!
2006年宏调:“双稳健”+扩大内需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
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应相应增加政策支持力度。首先要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其次应该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2006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解决社会公共产品资金不足问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可以保持600亿元的规模,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同时,对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2006年,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持续稳中小幅攀升的走势,价格型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一刀切”现象,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达到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现反弹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目标。
2006年外贸:喜忧参半
先看不利因素:1、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2、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3、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4、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截至今年8月底,除242纺织品特别限制外,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高达15.4亿美元。此外,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因素都将对我国外贸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再看有利条件:首先,2006年国内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继续为外贸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其次,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发展以及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另外,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近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供给过剩,迫使企业扩大出口。根据商务部调查,下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占28.7%,而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1.3%,其中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只有加速出口才能有效缓解国内过度竞争的格局;此外,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由于2005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加上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进口需求增长提供动力;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在2006年继续有所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综合以上因素,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加之受“高出低进”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进出口增速差距明显缩小。预计2006年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均将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近200亿美元,与上年净增600多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波动风险明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