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一声叹息”:无奈接受铁矿石国际定价涨幅71.5%

2005-03-07 11:08:02    

        中国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日前在其网站上正式发布信息,其与世界上最主要的2家铁矿石生产商已就年度矿价达成了最后协议,价格涨幅为71.5%

其实,在国际铁矿石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国际惯例和“特殊情况”。由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同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公司、必和必拓公司控制着全球80%的铁矿石资源,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之前谈判完成新一财年的铁矿石年度价格,从而就形成铁矿石国际谈判的惯例。每一国家的最大钢铁企业代表该国家的钢铁工业进行谈判,形成该国进口铁矿石的基准价。

由于日本钢铁工业在亚洲的统治地位,所以往年亚洲铁矿石价格一般跟随日本谈判后确定的价格,因此日本的定价直接左右着整个亚洲的铁矿石价格。而此次,新日铁公司很反常地与两大铁矿石巨头达成的“天价涨幅”协议,让欧洲和中国企业吃惊,宝钢直言这个协议是不可接受的,71.5%的价格涨幅超出了中国钢铁业能承受的范围。往年亚洲铁矿石价格参照日本谈判结果的惯例被打破了。宝钢代表中国钢企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及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进行价格谈判,但是结果正如前文所述,和日本的协议结果是相同的。从这个结果来看,宝钢试图确立亚洲铁矿石价格话语权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反过来又印证了日本在国际定价权方面的巨大实力。宝钢代表中国钢厂达成的这一协议表明,中国钢铁业已“被迫”接受了国际矿业巨头“大幅涨价”的要求。显然,宝钢对这一谈判结果是“十分无奈”的。

 

铁矿石剧幅涨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钢铁业本身:首先是涨价将让中国相关钢企损失惨重。据初步估计,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将上升260亿元左右。占2004年全行业利润的30-35%。另外,由于我国50%的铁矿石需要进口,所以,外汇损失将相当严重。

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原材料大幅涨价,相当的中小量级的钢铁企业会出现大幅亏损,甚至是倒闭。因为,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特点是力量分散,投资无序,行业整合没有完成,没有相成几个在体量上能够影响世界钢铁价格、供求行情的大钢铁集团。因此,除了少数大型钢铁企业能够经受住考验外,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会受到较大影响。

钢铁下游行业:此前,由于预期铁矿石价格会有一个较大的价格上涨行情,宝钢、攀钢等已经纷纷上调产品价格,而此次钢铁市场的涨势,据调查,将对下游七大行业500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由于各行业对钢铁的使用量和钢铁占其成本的比重的不同,其影响也将出现较大差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统计显示,建筑、机械、轻工、汽车、集装箱、造船、铁道、石化等行业近年来一直占据主要用钢前八位。而除铁道业外,其余七大行业中有500余家上市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卷入钢材涨价的连锁效应中。

其中,汽车业与钢材关系密切,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将使本来就不太活跃的汽车市场更加产生不确定性。家电业对原材料涨价相当敏感,而那些以低成本、低价格战略扩张的公司此次又将首当其冲。

综合来看,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升将广泛地影响中国的钢铁行业及钢铁下游众多行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还要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涨价背后有日本试图巩固其亚洲钢铁老大地位的身影

可能有人看不懂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进口铁矿石能够产生这么反常的提价。其实,这个问题要分几个层次来看。

首先我们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铁矿石上涨这一形势。2004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这一增长并不是某一个地区的,而是全球性的。钢铁,作为工业粮食,已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需品,因而紧缺局面是可以预见的。铁矿石作为钢铁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它的供求和钢铁的供求相关度近乎为一,换句话说就是两者几乎完全相关。所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铁矿石的供不应求。其次,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需求激增,各地的钢铁投资不断上涨,铁矿石越发紧缺,钢铁行业从宏观上缺少一个有效的控制,盲目竞争进口铁矿石,给国际市场的判断带来一定的误导。中国因素也是国际铁矿石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一个原因。

再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次铁矿石大幅涨价很可能是日本钢铁企业所设的一个“价格陷阱”。通过,这种价格洗牌,相关企业可以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

笔者认为,近两年,中国钢铁行业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日本的强烈关注。特别是2004年,中国由一个传统的钢材进口大国成长为一个钢铁净出口国,拥有巨大成本优势的中国钢企势头良好,今年的钢材出口预计超过1000万吨,这对身为传统钢铁出口大国的日本冲击不小。

我国钢企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在资源方面,中国已经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据中国钢协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5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铁矿石价格已连续两年上涨。也就是说,我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对外依存度是50%,同时,我国在全球铁矿石资源垄断的情形下,谈判回旋余地明显不足,争夺话语权筹码不够。这成为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潜在危机。而现在,这个潜在危机似乎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对于日本在和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中为何达成涨价71.5%的协议,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日本钢企不惜自损,意在操纵价格话语权的举动。因为,从常理看,这一轮国际谈判的铁矿石价格太过“离谱”。这是日本钢厂继2004年进口铁矿石合同价格上涨18.6%后,亚洲铁矿石价格史上最大的涨幅。对全球最大钢铁进出口国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价格,国内无数钢铁厂的生意将因此受挫。

一位深谙钢铁行业的人士认为,“这是日本在能源领域里向中国发起的又一起挑战,和前几次纯粹争夺不一样,这一次是‘价格陷阱’,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挤压中国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个推论最终被证明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认为,日本钢企的行动是颇具有战略野心的。因为日本钢企可以通过其在资源占有上的先机率先下手,从而抬高成本打击对手,进而巩固其亚太地区价格谈判的主控权。通过抬高铁矿石的价格,国际钢铁业的进入门槛和运营成本瞬时提高,这给那些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钢企带了灾难性的后果。

通过简单的经济学分析也可以得出惊人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高品质的钢材在市场上具有较小的价格弹性,通俗地讲就是虽然钢铁价格大幅上涨,但是用户对钢铁的需求量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用户可能会在背地里骂娘)。但是对于技术含量低的钢铁企业,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涨就是灾难性的,企业不能把铁矿石的价格大幅度转嫁到钢材价格上,因为技术含量低的钢材价格弹性是较大的,过度涨价用户不会买账!所以,拥有技术和资源的大型钢铁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操纵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来换取相对较大的市场,并且打乱竞争对手的正常市场地位。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大胆地推测,这次日本企业之所以把铁矿石价格拉的如此之高,很可能是通过这种高价格的市场选择,把中国的部分钢铁企业“刷”下去,进而在亚洲甚至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