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就象汽车不能没有方向盘一样
2005-03-10 11:19:05
虽然此次宏观调控的提出是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处在苗头阶段,进而引发了相当激烈的争论,但通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实践,各方面对本轮宏观调控的认识逐渐趋向统一。
过热和盲目的电力投资有引发金融风险的苗头
由于当前电力存在严重缺口、能源持续紧张,中国近年电力建设速度持续加快。2003年新投产的装机容量达到了3484万千瓦,2004年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均破世界纪录,2005年计划开工6500万千瓦。电力建设投资的高速增长,仍然无法满足电力需求的增长,电力供求仍然存在缺口。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是资源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值得高度警惕,必须注重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电站规模大约是6100万千瓦,而实际上开工建设的规模是批准规模的两倍,高达1.2亿千瓦,而在建的总规模是2.8亿千瓦。那些未经批准的项目也从银行得到贷款,而项目一旦叫停,项目决策损失就会转化成巨大的银行金融风险。这些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没有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立项批准,之所以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正是宏观调控中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缺电、电荒现象,推动了全国的建电站热。除了项目停建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的风险之外,电站在建规模过大一方面可能导致未来电力供应过剩,进而影响在建电站在未来的收入和偿还贷款的能力;另一方面,电站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规模大,这使银行信贷资金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005年的土地供应仍将趋紧
2005年,中国将继续严把土地闸门,继续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国土资源部将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重大工程倾斜;全面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在矿产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重要矿产勘查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对钨、稀土、锡、锑等优势矿产资源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积极推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的国际合作。
宏观调控是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鉴于宏观经济中依然存在的突出矛盾,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搞好宏观调控”是2005年工作突出抓好的首要方面。国家发改委近日向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提出,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水平,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9项任务和措施。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宏观调控是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宏观调控的力度不会减弱,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二是宏观调控的地位大大提高,“两会”报告指出,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统一起来;四是这次宏观调控目的非常明确,即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和反通胀。2005年中国面临的通账压力主要来国际石油价格、国际原材料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房地产价格、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资金价格等七个方面。
2005年宏观调控,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上要加强立法并严格执法。另外,对于宏观调控,必要的行政手段是需要的,但更应该重视市场手段的作用。2005年宏观调控应充分使用利率和汇率手段。利率手段可采取小幅多次升息,参考美联储行动。至于汇率,这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国际上影响也较大,因此需要专门组织来研究。汇率和利率都是宏观经济的变量,如果变量老不动,这本身就显得不正常,因此还是要强调利率和汇率是调节经济最重要的杠杆。
2005年宏观调控有三大亮点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宏观调控面临着新挑战,即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更难。由于加大投资规模的强烈冲动,一些地方在等着土地和银行贷款的闸门松开,投资一旦反弹将会冲得更高。而且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还没有调控到位,现在电站投资过热的问题又很突出。煤炭尤其紧张,在一些地区甚至设立关卡,严禁本地的煤炭运往外地。当前价格监测结果说明,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2004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达到两位数,而居民消费价格为3.9%,上下游产品价格存在落差,潜伏着成本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
2005年的宏观调控将更加符合经济规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双稳健”宏观政策,是2005年宏观调控的最大变化。正是由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适时地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2005年,价格将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将使宏观调控的指标显得更突出,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部门价格将受到密切关注,防止其价格上涨过快。针对投资增长速度与消费增长速度不成比例,投资率偏高的现象,在2005年宏观调控中,将继续拉动消费,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同时提出了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加即期消费的措施。
2005年的宏观调控将降低调控成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要考虑成本,而且要不断降低成本。只有这样,调控的作用才能更大,效益才能更好,成绩才能更显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这种调控手段更加柔性,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降低调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