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决心用“组合拳”缩小贫富差距
2006-03-13 09:29:07
正在举行的“两会”涵盖了中国的所有热点问题,在这众多热点问题中,如何缩小正在加剧的贫富差距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和议论最多的,因为这个问题是造成其他问题的根源,更是让其他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而当我们关注“两会”的整个进程的时候,欣喜地发现缩小贫富差距的行动思路已经形成,而后续的动作已提上日程。引用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的一个词“组合拳”,今年中央下决心缩小贫富差距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缩小贫富差距需要新思维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尽管报告把这些矛盾和新问题总括归纳为五个方面,但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有两个问题是和收入差距有着直接联系的。
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当前粮价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都不小,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引申:毋庸置疑,由于制度和区域上的总体差别,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而农村与城乡之间的差别更是让这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最悬殊的贫富差距就发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因此,农民收入的增长乏力,更是加剧这种贫富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
四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突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违反法规和政策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引申:看病贵、上学贵折射的也是一个贫富差距问题,虽然这种差距是从公共系统反映出来的,但归根到底还是由收入上的贫富差距引发的。而且这种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他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正在向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波及。
此外,“两会”所关心的农村建设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了贫富差距悬殊带来的种种隐患。拿区域发展不均衡来举例。贵州和上海两地,虽说是相近的行政级别,但二者的社会发展水平竟然相差20年,而这种差距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贫富差距悬殊。因此,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解决区域平衡发展问题,也就无法解决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以,不能简单把贫富差距看成是收入上的差别,而应该把生活收入、生活保障、生活环境、生活意识等概念一同纳入贫富差距的范畴,改变过去增加收入就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的陈旧观念,用其他的、多种的、间接的方式来缩小贫富差距。
而这种思想正从中央的决策中逐步体现出来。
政府投资方向发生重大转移
中央高层去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决定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战略重点的首项,而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在此前的历次会议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表述。语气之坚定、力度之广、决心之大令世人震惊。
随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2006年度财政预算报告草案中表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增长14.2%,增加额占中央总支出增量的21.45%。上述预算安排增幅高于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这也和上个月发布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和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的承诺相吻合。实际上,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已达2975亿元,比前年实际执行数增加349亿元,增长13.3%,不少地方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财政部还将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等农村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每年还将安排782亿元财政支出,地方财政也将作出相应安排,用于支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明年起,中国在全国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为此,全国财政2006年至2010年预计累计需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不含教师调资因素)。为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中国今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向中西部地区参加这一试点的农民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0元,比去年增加一倍。
调节贫富差距也用“组合拳”
日前,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根据财政报告,中央今年将投入近7千亿元,约占整个财政支出的31.28%,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的城乡居民,直接受益者逾亿人。
第一:三农——3397亿元
2006年的中央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平均到9亿农民身上,“人均”377元。
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今年若有超收,还将主要用于对“三农”的投入。
同时,中央财政还将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等农村体制改革,并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激励方式,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第二、城乡医疗——1859亿元
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2亿元,比上年增加236.23亿元,增长14.5%。这些钱将主要花在以下方面:一是落实新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有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相应提高部分困难群众的待遇。四是加大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中央财政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的成果。
点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尽管不像增加居民收入那么直接,但是这种间接手段的思路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尤其是当看病贵、就业困难、养老保险缺乏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时候,增加保障的解决方法更加有力和可行。
第三、老少边穷地区——1696亿元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财政实施的主要措施。
2006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1359亿元,比2005年增加238亿元,增长21.2%;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增加40.77亿元,增长25.6%。
中央财政今年还安排扶贫开发资金137亿元,这部分资金重点支持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值得期待的是,关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也将会在2006年得到落实。其中,除重点落实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财税优惠政策外,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财税政策和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新举措的制定备受关注。
点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现象,欠发达地区内部的贫富差距现象,都成为贫富差距现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喊了很多年,但有效可行的方法并不多,而在去年出现东部反哺西部,工业反哺农业的势头之后,这种加大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就显得更加实际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