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宏观调控首个目标:消灭产能过剩

2006-03-27 09:23:13    

  就在全国上下为中俄首脑会晤欣喜,为消费税快速调整诧异的时候,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加快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的举动,被很多人不经意间忽略了。看不见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看不见相关行业企业快速的反应,由此可见国务院此次针对产能过剩做出的动作,正是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在国务院下发的通知中,吃惊地发现,产能过剩已经被标注了“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记号。而从国家发改委3月23 日确定的产能过剩行业五大调整重点也能够闻到一些“火药味”。2006宏观调控首个目标锁定:消灭产能过剩……

 

调整产业过剩从“悄无声息”中开始

 

国务院3月20日通过中国政府网对外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尽管有些媒体做出了回应,但是与21日开始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之行,消费税调整相比,声音明显小了很多,就这样国务院发起的2006年宏观调控第一场战役就此“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这份《通知》措辞比较严厉地指出,当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将会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通知》确立了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市场,因势利导,控制增能,优化结构,区别对待,扶优汰劣,力争今年迈出实质性步伐,经过几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几项原则。

 

《通知》还指出,2006年,要通过重组、改造、淘汰等方法,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并指明了包括切实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一系列重点举措。

 

《通知》明确指出,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目前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

 

《通知》对调整的举措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就包括具体针对钢铁、煤炭、汽车三大行业列出的“详单”。

 

比如“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方面:钢铁行业要求原则上不批准建设新的钢厂,对个别结合搬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钢厂项目,要从严审批。煤炭行业则要提高煤炭开采的井型标准,明确必须达到的回采率和安全生产条件。而对汽车业,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宏观调控三年必须见成效

 

就在国务院下发《通知》的三天后,国家发改委在23日迅速发布了今年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五大重点,而且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随后的讲话中严肃地表示,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是今年和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

 

    重点一: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搞好固定资产投资调控,防止投资反弹。

 

    重点二: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继续完善行业规划,提高并严格执行环境、安全、技术、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重点三:继续清理整顿在建和拟建项目,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依法停止建设。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重点四: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

 

    重点五:按照市场原则,鼓励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行业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行业集中度。

 

发改委出台五大重点,不由地让人回想起2004年宏观调控开始时的一幕,当时也是发改委牵头,带领着若干部委轰轰烈烈地进行宏观调控。从2005年开始,国内关于宏观调控的声音就逐渐消失,只有中央领导人在一些场合提到宏观调控,所以很多宏观调控“松绑”、“减弱”的消息占据上风。

 

但是,从这次国务院和发改委“协同作战”的举动来看,中央给宏观调控在今年下了死命令,必须有所建树,而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消灭行业过剩现象。先不说结果怎样,单单就此次调整的措辞和相关的规定来讲,就已经显示了决心。而从中国传统中三年、五年为一个考核期来讲,宏观调控已经进入第三年,必须有个交待。

 

调整产业过剩早有“风声”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中央就在一些会议中释放出了要调整产业过剩的“风声”。但是很多行业和企业完全忽视了。

 

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被列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当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曾经表示: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也显示,相当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跌破成本;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

 

权威统计表明,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中国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扩大50.4%。

 

新增亏损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和冶金行业,这五个行业新增亏损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亏损额的80%。

 

而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国务院还曾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对钢铁、电解铝、汽车等11个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做出了专题部署。

 

行业兼并重组明显加速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之下,一些存在产能过剩行业中兼并重组明显加速。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上市公司,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频频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收购。

 

如通过重组并购做大做强的典型之一宝钢今年与马钢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传出与八一钢铁密切接触。鞍本合并也已于近日挂牌,产能超过宝钢达到3500万吨。而在这场并购热潮中,外资战略投资者的身影也不断涌现,米塔尔去年成功控股了华菱管线,水泥行业的G海螺、G华新也先后引入了战略投资者。

 

因此,可以下结论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并购时代,重组并购活动将会在更多存在产能过剩隐患的行业中流行。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