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不能被上市大潮冲昏头脑
2005-06-02 09:45:29
中国银行业的上市步伐在最近出现跳跃式的发展。首先是建行和中行的发言人相继喊出了争取年内上市的“豪言壮语”,其中建行发言人还透露了将香港作为上市首选地的消息。紧接着,许多媒体对外公布了工行剥离巨额不良资产的消息,此外,外界还传出了交行将于6月23日上市的消息。一时间,国有银行上市从过去“困难重重”直接跨越到了“前景光明”。这种巨大的转折和反差不能不令人疑虑和惊讶……
商业银行人为构造上市大潮
5月31日,中国银行正式对外披露了2004年年报。年报指出,2004年,中国银行集团实现营业利润578亿元,净利润为209亿元。如剔除2003年出售中银香港部分股份获得净投资收益因素的影响,集团2004年营业利润比2003年增长21.3%,净利润基本与2003年持平。2004年总资产净回报率和权益净回报率分别达到0.61%和10.04%。
在这份“满意”答卷的推动下,中行发言人王兆文向外界表示,“中国银行正在积极做上市准备,但上市需要等待一个时机和市场‘窗口’,我们争取在年内上市。”
今年年初中行哈尔滨票据诈骗案之后曝光之后,中行短期内上市的提法就很少在公开场合出现,而此次中行重提年内上市的构想,除了本身优良的业绩之外,国内再次“风起云涌”的上市大潮是推动中行重提上市的关键因素。
继5月23日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之后,交通银行的上市进程开始进入冲刺阶段。有媒体透露,交行已于日前正式在香港特区启动路演程序,面向机构投资者进行招股推介活动。如果一切顺利则最快将于6月13日至16日公开招股,并于6月23日挂牌上市,从而成为内地国有商业银行赴港上市第一股。
无独有偶,中行上市的重要参照对象建行也在上市这一问题上大步向前。建行新闻发言人范一飞日前表示,建行力争年内赴香港上市,然后再考虑在内地发行A股。而且,建行目前考虑的是分步上市的策略。第一步将在香港上市,然后再考虑在国内A股上市,但最终上市时间和上市地必须经政府机构和有关监管部门批准。建行作为一个优质的企业,肯定要考虑回馈国内A股市场的投资者。如果国内资本市场的条件允许,能够承接建行这样的大盘股,建行在香港上市后会视适当时机回归内地资本市场。
笔者认为,同为国务院确定的银行业改制试点,建行与中行都肩负着为中国银行业改革探路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就是两家银行自身的发展了。不过,从此前连续发生的金融案件来看,这个历程并不平坦。因此,每当发生重大违纪事件之后,两家银行的上市呼声就要减弱。而此次两家同时喊出在年内上市的口号,则是从2006年中国银行业过渡期结束的客观条件出发的,在7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上市成为他们的唯一目标。
商业银行上市条件普遍欠缺
从上市的先决条件来看,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是从盈利记录、不良贷款比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来看,国内银行还无法满足条件。因此,我们看到国内的商业银行尤其是那些动作较慢、条件较差的银行加快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步伐。
有媒体披露,工行近日已核实完毕的2460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其中包括700亿元非信贷不良资产),已经全部剥离至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据知情人士介绍,财政部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就这笔资产签订委托协议,由华融来完成工行约2460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的处置,其中大约700亿为非信贷不良资产。
此外,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上述人士还介绍,工行约4500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的竞标将在6月下旬进行,央行通过再贷款的方式来处理工行4500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对33个资产包逐一报价,接近平均值者将胜出。
4月底,国务院批准工行股改方案,工行获得150亿美元的外汇注资,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工行还计划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150亿美元到账之后,工商银行随即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并计划于年内完成。
据悉,工行已于5月中旬初步完成了对其不良资产的核实,根据原定计划,此次工行向华融公司剥离损失类不良资产为第一步,而剩余的4500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将于6月底完成处置,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工行将有望于年内完成股改方案。
工行是四大银行中条件较差的银行之一,从整个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看,工行上市的时间非常难判断,所以工行加紧处置不良资产的步伐。
除了提高资本充足率之外,国内银行业在寻找战略投资者方面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许多海外投资者已经对中国商业银行集中选在2005年和2006年两年远赴海外上市产生出诸多疑虑,由此影响了一些商业银行寻求外资战略合作伙伴的谈判。
尽管各家商业银行上市纯粹是他们自己的商业行为和战略决定,但很明显,在一年之内集中多家大型银行在海外上市似乎除了中国也别无先例。从中国银行业全局来看,任何一家大型商业银行海外上市失败都会引起中国银行业全局性的失败,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应该是“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
众所周知,银行上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上市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财务数据是否达到公开融资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宏观环境。商业银行单方面为自己立下一个上市的时间表,不仅会加大银行内部改革的压力,也可能对中资银行赴海外上市的“大势”形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商业银行上市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的很多行业都喜欢设立一个“目标”,但商业银行上市并不是“一件小事”,过早地设下目标很可能会对脆弱的中国银行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形成更大的“压力”。由此,一些分支行或下属部门的管理者是否会迫于“这种压力”,在数据上动些小脑筋,从而达到在时限内上市?这样的上市就算按时上了,对今后的银行发展也可谓后患无穷。
由于今年计划去海外上市的商业银行多为“巨头”,融资规模动辄数十亿美元。尽管港股表现远好于A股,但市场上的投资者毕竟只有这些人,资金也就是这点资金,当一家银行尚未正式登陆股市,后面就已经有同行“急吼吼”地放出话来,先上市者的IPO股价压力也可想而知。
换言之,如果非要设时间表和上市顺序的话,更应该由中国的银行业监管者来给出,挤着上市还是错开上市,对商业银行海外IPO吸引投资者和股价议定的影响显然也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从资本市场对上市融资的影响和结局来看,上市也很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对一些内部管理尚不够清晰,基本财务数据又没有达到上市底线的商业银行来说,一旦真的上市了,无疑就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到那个时候,再出问题就只能接受更加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