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重视内政外交的文化战略

2006-06-02 09:36:14    

在端午节当日,北京的一群大学生身着汉服以非常传统的方式来祭奠屈原,温家宝总理同孩子一起包粽子。全中国的人们在最近几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包粽子,送粽子和吃粽子。在今天,能够把中国人的行为统一的仍然是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看到这些,我们的政府更应该重视和加强文化战略的建立,并以此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变质”的粽子和月饼是传统文化腐蚀的危险信号

 

所谓“变质”的粽子和月饼并非指食品质量的角度,虽然近年也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我们这里讲的“变质”主要近年来围绕传统节日而兴起的天价礼品风潮。现在民间有句形象的比喻:“月饼银锭子,粽子金疙瘩”,说的就是现在的到过节时市面上风头最劲的是那些披着传统礼品的外衣,但是动辄四位五位数价签的月饼和粽子等礼品盒。

 

用普通民众的话来讲,本来东西有贵有贱,这些天价的玩意留给富人去烧钱就好,可偏偏有时候攥着钞票冲上前去挨宰的大多普通人家,半年工资换了五彩斑斓一个大盒子,里面装的不是月饼粽子,是宝贝疙瘩,自己连香味都不敢多闻,颤巍巍端着走向领导家的大门,咽口唾沫放在领导的茶几上还要装着若无其事“那什么,一点心意,您别嫌弃,那什么,还请您关照,那什么,那,我走了。”跟笑容可掬的领导握了手退出门外,然后找个没人的角落咬着衣服角疼得死去活来……

 

而转换一个场景却是:领导在前厅握手送客,后门外就停着回收礼品的卡车,夫人点着钞票看小工把一盒盒金光灿烂的重礼搬出门外,心里还抱怨着为什么这些死鬼不早点送来,这种时令礼品过了日子就卖不出价钱,远不如生日时收的烟酒实在……

 

我们逐渐发现,天价这,天价那,卖出去的天价玩意儿百分之九十不是买来自己享用的,都进了自己上级或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家门。我们曾经鼓励“礼品经济”成为增长点,可定睛一看,礼品经济早已变了味道,成为腐败的一种另类模式。当然,腐败只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天价粽子和月饼的现象已经说明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曲解已经构成对于传统文化最大的杀伤力。如果文化现象完全变成实现商业利润的手段,那么文化本质对于国民的影响会越来越弱,长此以往会由点及面地影响整体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成为商品经济发展最大的代价。

 

中国文化战线有失守的危险!

 

21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如果说中国按照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在21世纪成为全球最强的国家,那应该是文化的胜利,而不是纯粹经济实力的胜利。目前中国人面临的信仰危机和诚信危机表面上看好象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失误。

 

现下的中国,不是文化安全得到重视,而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不是民族文化得到保护,而是民族文化遭遇解构;不是传统文化得到扬弃,而是传统文化面临流失。从中国文化安全现状的维度来看,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现实。一方面,西方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从所谓“文化资本” 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文化的“西化”、“洋化” 异常活跃,且对各个阶层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亟待鉴别、规范和整合。另一方面,我国当前仍保持着合理性的优良传统文化价值呈势衰的状态,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抢救、保护和振兴。不是文化安全得到重视,而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不是民族文化得到保护,而是民族文化遭遇解构;不是传统文化得到扬弃,而是传统文化面临流失;不是价值核心得到巩固,而是价值核心受到侵蚀;不是诚信美德得到信任,而是诚信美德出现缺失。特别值得忧虑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价值导向的优良传统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没有真正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是在文化领域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市场经济规律等等。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中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有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的图书版权有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在电影方面,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而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尽管只占全世界的5%至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而表现最突出的当属语言了。中国“坚持”了多年的英语考试与大学学位挂钩制度及近十几年的出国风潮已经把英语推上了“神坛”,在中国竟然能够出现像新东方英语这样以英语应试技巧教育年创收几亿的培训机构?!可以说,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万。反观英国把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在五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今天的国人为什么普遍非常浮躁?为什么诚信问题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这难道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的企业觉得今天人才越来越难招,不是因为达到专业水平的人才供应越来越少,也不是企业负担不起工资。而是浮躁的心理让企业的员工越来越难“伺候”。实际上,正是因为各级政府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跟进和发展,让中华文化要么被抛弃,要么被冲击的七零八落,这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隐患!

 

国家文化战略不是口号,必须是行动!

 

对我国文化安全的认识国内有两种典型的说法。第一种是,有人把中国文化安全的严峻状况看作是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体系后,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结果,认为“文化”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不存在什么“安全”问题,你的文化被别人融化掉了,不存在了,只能怪你自己的东西“不过硬”,没有竞争力。既然世界处于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就不要再分什么你的“文化”,我的“文化”,从而把全球化错误理解为文化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这就势必导致西方文化向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领域等不断渗透,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第二种是,把我国文化安全的严峻状况看作是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体系后的恶果,而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持简单否定的态度.不赞成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市场化和全球化。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入全球化对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西方一些理论家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其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就是最有力的进攻。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科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

 

如果我们把这种观念视为中国文化战略的“假想敌”,那么制定和执行我们的国家文化战略的思路的比较清楚了。对内,我们要打造强大的文化推行机制,从教育内容上就要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投入,从社会角度,要学会利用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的有利因素,以家庭为中心进行工作。而在传播方式上,我们可以给传统文化披上现代的外衣,既适应了目前社会进步的要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其渗透力度。在对外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因此中国对外的文化宣传和传播机制和方式就非常关键了。打个比方,如果中国永远只是向全球出口电视机那么中国别想成为大国,只有向全球输出电视节目和自己的理念才是最厉害的。中国的国家文化战略应该是“防守反击”型的,防守是根本,反击是突破!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