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凸显央行调控走向
2006-06-05 09:41:07
当前,全国上下都把精力放在了宏观调控上,房地产、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都依次在七八个部委组成的“评审团”面前“过堂”,这其中,房地产行业受到的整治最为严厉。在众多调控政策出台开始执行之后,宏观政策将会出现怎样的发展,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央行31日对外公布了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一季度的政策执行作了总结,更为关键的是表明了今后央行货币政策走向。我们注意到这是中央对房地产业进行重点调控之后,第一个表明未来政策趋势的要害部门,因此,央行今后的政策取向将对整个宏观政策产生大的影响……
更加关注民生
作为政策制定部门,人们很少能把央行与民生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央行不是政策的执行部门,无法接近最平常的社会生活,也就没有了解民生渠道和条件。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出现了关注民生的趋势。这种现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央行制定政策将逐步摆脱对单一数据的依赖和脱离实际的纸面文章,而是更加接近生活,着眼于实际、着眼于民生。
央行是在去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项抽样调查的,调查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南京等十大城市展开,而针对的就是房地产市场,这与日前进行的房地产调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随机抽取的样本中,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高档公寓和别墅的比例为14:76:8:2。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的占比为68%。
尽管现在仍旧有很多人依靠按揭贷款来购买房屋,但是很多城市由房屋贷款引发的负债已经危及到了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月供收入比和债务率均在银监会规定的50%和55%水平之下,表明居民家庭偿债能力处于正常水平。但部分城市居民家庭的偿债能力正悄然逼近警戒线。其中,上海居民家庭的债务率和月供收入比分别为50%和45%,北京为45%和42%,天津为44%和39%。一般意义上来讲,如果月供收入比超过35%,那么贷款购房者的负担就比较重了,那样不仅降低家庭生活质量,而且还会挤压个人其他消费。
作为一个群体的贷款购房者,其支付和偿债能力较强。除上海为10外,8个城市贷款购房群体的房价收入比一般不到8,远低于根据平均房价和可支配收入计算的比值。90%的被调查者还认为,还款期内家庭收入会保持基本稳定或有大幅上升,显示对还款有着较强的信心。
而且,我们从调查中也能够看到一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子。
例如,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个城市居民贷款所购住房在调查时的市场价格,已明显高于贷款购房时的价格,平均增长15%。全部住房贷款平均期限为17年,平均首付比例为37%,其中南京、上海两地的首付比例均超过40%,高于国内商业银行从6月1日起对90平方米以上套型个人住房贷款执行的30%首付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央行在提高贷款利率,提高首付比例方面还是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的,这些工作最早的甚至要追溯到去年。
警惕通货膨胀
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06年一季度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明显快于预期目标,而未来价格走势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来看,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整体通胀潜在风险需要关注。不可否认,这是我们近期第一次看到央行提出“潜在通胀风险”这个概念。我们知道“通胀”和“通缩”中的任何一个倾向都预示着经济运行中的风险,而作为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央行,必须对这两种倾向进行防范和治理,具体来说就是政策应对。
1、内外因素给经济带来风险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2006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而M2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于M2构成中的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增长较快。
央行表示,从投资需求看,随着“十一五”项目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依然较强,当前在建施工规模扩大、新开工项目增多反映出短期内社会总需求仍有继续扩张的态势,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压力。
从进出口看,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有利于我国出口保持一定增幅,但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导致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央行就此提醒各方,当前要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多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
2、价格膨胀压力加大
与此同时,央行也表示了对价格走势的担忧。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涨幅平稳回落。央行认为,一季度CPI涨幅回落主要和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有关。对于未来价格走势,央行认为,从价格下行风险看,主要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和一般消费品价格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不过,价格上行风险较大而且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硬性抬升因素:
一是投资快速增长和工业生产加快会拉动上游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
二是水、电、石油、天然气和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会带动资源价格及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涨。
三是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会直接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四是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会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
五是当前社会资金流动性持续过剩,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形成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膨胀压力。
因此,央行表示,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处在10%左右的高位,再加上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出现下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服务价格、资产价格膨胀压力加大,因此,必须对整体通胀潜在风险给予足够高的关注。
政策取向变被动为主动
针对上面的一系列情况,央行提出了今后的政策走向,从中我们感觉到很强的加强主动性的味道。
针对通胀风险,央行称将提高货币政策的主动性,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首先,央行针对当前银行体系累积流动性较多的情况,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和利率的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
其次,央行计划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央行提出,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央行将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引导的能力。“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
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在信贷方面,央行将警告金融机构必须合理均衡放款。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基建等中长期贷款,优化信贷结构。
央行在报告中同时提出,必须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有效利用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完善住房贷款定价机制,改进住房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支持合理住房消费。促进贴现贷款业务规范发展,更好地发挥票据贴现业务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