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国内上市触动三大银行神经
2006-07-07 09:18:56
在近几天的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具震撼力的就要数中行在国内(A股)上市了。这是因为,中国银行不仅是第一家在A股挂牌的国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是全流通条件下第一只上市的超级大盘股。在上市首日,中行的股价就上涨了23.05%,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因素,而看不见的因素则是中行所代表的诸多并未在国内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只有建行和中行在香港上市,中国股市没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尴尬历史继续延续着,所以,我们更加关注中行在国内(A股)上市前后的动向,从中也能够发现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矛盾心理……
中行:以火箭的速度在两地上市
中国银行昨天(5日)正式挂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午9点25分,中国银行以3.99元高价开盘,较此前3.08元的发行价上涨近30%,中行最后全天收报于3.79元,较发行价上涨23.05%。这一价位也大大高于此前坊间预测基本相符,此前一般预计中行上市很可能定位在3.6到3.8人民币之间。
中国银行本次A股发行也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IPO项目,在发行规模、筹资规模、总市值等指标方面均创纪录。中行A股上市后,将成为目前沪深两市权重最大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国内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上市的公司。
6月1日,中行公开挂牌香港联交所,成为全球有史以来第四大IPO项目。此后仅用了一个多月,中行即迅速完成A股询价发行,成功实现两地上市,这一速度也创下纪录。
在笔者看来,中国银行能够在国内(A股)上市,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已经超越了管理层的期望值。因为,国家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变国有垄断为市场竞争。这样既让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中不断壮大自己,提高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且还让国内的各类投资者能够得到更多的投资利益,让人们对国内的资本市场充满信心。所以,我们看到中行以火箭般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在香港和大陆的上市,而且成为能够起到托市作用的“大盘”股。中行的两地上市过程就像一套编号的程序一样,为今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提供了模板和参考案例。
建行:先练好内功,再登陆A股
在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是第一个实现改制,并且成功上市的银行。所以,中行牢牢占据了海外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头把交椅。但是,这仅限于海外,而中国国内股市(A股)却成为建行的一块空白。要知道,建行的各项经济指标和盈利能力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是排名第一的,这样的优质资产应该在国内股市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我们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中行登陆国内股市(A股)的同时,建行在内部治理上面密集出台了一些行业内“独一无二”的措施,可见,建行“先练好内功,后登陆A股”的意思已经不言自明了。
中国建设银行7月4日宣布,为预防和治理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案件,该行已经制定《工作人员堵截、检举和抵制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奖励办法》,《办法》规定,对堵截、检举和抵制建行行内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员工,最高可获奖励20万元。
据了解,建行制定这一办法,在国内金融同业中属于首创。
《办法》规定,根据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的数额、避免或消除信用损害的程度、个人付出的努力和个人利益牺牲的大小及识破堵截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对堵截、检举和抵制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员工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万元;事迹突出的,经报总行奖励评审委员会批准,可给予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奖励。
《办法》对奖励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将奖励适用条件确定为:识破、堵截伪造、变造金融单证、票据、保函以及其他金融诈骗案件,避免或挽回资金、信用损失的;抵抗、制止抢劫、盗窃我行资产的犯罪行为,有效避免或挽回损失的;检举他人实施的严重违规行为,以及其他严重损害建设银行利益,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违法违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被授意、指使、强令、胁迫实施违规行为的员工,通过抵制、报告有效制止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的;主动提供重要线索,对案件查办工作起到关键作用的;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特定岗位工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为揭露、纠正、制止、查处他人违法违规行为或者避免、挽回资金信用损失,作出较大的个人利益牺牲或事迹突出的。
建行新闻发言人表示,奖励办法的指导原则强调了在奖励方式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同时,对奖励程序也进行了规范。奖励程序的规定突出效率,兼顾公平。这一办法规定在建行总行和各一级分行设立由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行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奖励评审委员会,按照权限分工对奖励事项进行评审。
此前,为进一步完善问责体系,增强建行各级领导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管理责任意识和领导责任意识,建行正式出台了《领导人员问责办法》。根据此办法规定,有决策失误、效能低下、管理失误、用人失察失误、背信、防查案件工作失职等八类违规失职行为的领导人员,都将受到相应的问责,问责方法包括责令辞职、免职(解聘)、限期调离、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等,严重失职者还将引咎辞职。
工行:按上市标准作出年报
中国工商银行昨天(7月5日)发布了2005年年报摘要,这是工商银行股改后披露的第一份年报。
该摘要显示,2005年工行主要业务经营指标良好,财务实力大幅增强,资产质量显著提高,投资价值凸显。
截至2005年年末,工行资产总额为人民币64,541亿元,各项贷款为人民币32,896亿元,各项存款为人民币56,605亿元,稳居同业首位;2005年当年工行实现净利润为人民币337亿元。截至2005年年底,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44.17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4.69%,较上年下降16.47个百分点。2005年年底资本净额达3118.44亿元,资本充足率9.89%,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8.11%。
许多专家认为,能否保持新发放贷款的质量对于中国银行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决定着中国的银行能否真正进入“国际先进银行的行列”。根据数据测算,工行2000年以后发放贷款的不良率应该在2%以内。这个数字应该说来之并持续得以保持非常不易。
在笔者看来,与以往相比,工商银行2005年年报披露的内容更加详实、透明。首先,财务信息披露与往年相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大幅提高,除了详细披露各个口径的利润外,还提供了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拨备覆盖率、成本收入比等投资者关心的各项指标。其次,清晰披露了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方面的内容,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职责分工、本年度工作情况及人员组成等。第三,突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容,分项列举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防范的情况。
对于市场和投资者来说,信息披露透明与否直接影响公司的形象。工商银行虽然还没有上市,但他们却提早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拿出了2005年的年度报告。
农行:受审计结果所累
在中国农业银行改革方案争论的当口,国家审计署6月底披露了2005年农行审计结果,各种违规、涉案金额高达615.6亿元,公司治理结构及部分信贷潜在风险突出。显然,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在农行的改制
根据审计公告,在违规经营方面,农行违规办理存款业务142.73亿元,违规发放贷款276.18亿元,违规办理票据业务97.18亿元;发现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51起,涉案金额86.84亿元,涉案责任人157名;违反财务会计制度问题金额12.67亿元,其中会计核算不实11.82亿元,私设“小金库”8492.8万元。
笔者认为,此次审计公告里透露出的农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让人担忧,这也从反面说明了需要加快农行股改进程。而与同时期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进程来看,农行明显落在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