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企业加剧贫富分化

2006-07-13 09:40:59    

新近出炉的、由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制的统计年报显示,国资委监管的169家央企2005年的利润再创新高。但是,央企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年利润超过100亿的“十二豪门”,2005年的利润囊括了央企总利润的78.8%。同时,令人惊羡不已的央企员工的收入虽然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但现行的央企工资生成体系则存在很大的弊端,央企的“得”和“劳”是否匹配是另外一个为人诟病的问题……

 

央企之间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根据这份涵盖了利润总额、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三项费用同比增减率等指标的统计报表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央企迎来了新一轮的利润增长——2003年度,中央企业利润刚刚才超过3000亿元,而此后的三年里,央企利润则翻了一番。截至2005年,这169家中央企业共获利6276.5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利润排名前40家的企业,占到央企总利润的95%。而其中年利润超过100亿的12家企业,2005年的利润囊括了央企总利润的78.8%。这再次应证了经济学中的那句老话: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即便是央企之间,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

 

“十二豪门”,主要还是来自于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即传统的煤、电、油、运行业。其中,中石油集团继续保持其央企“大佬”地位——以1756亿元的盈利占据榜首。显然,近些年,持续上涨的国际油价对中国石化企业利润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仅中石油能在2004年度1288亿元利润的巨额基数之上,再次以高达46%的增长率确保其榜首地位,而且中石化股份公司也在获得政府给付的100亿元油价上涨补贴基础上,最终获得了551.8亿元的利润,增长27.6%。事实上,即便没有政府的补贴,中石化四大事业部之一炼油事业部的35亿元的亏损,也并不能对其最终的利润产生太大的影响,毕竟他的勘探及开采事业部已经拿下了469亿元的巨额利润。

 

除了石油企业外,煤矿也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金矿。得益与煤炭价格的上涨,神华集团的利润总额增加了85%。此次煤炭价格上涨,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价格提高了30.8%,其中发电用煤价格增长了30.9%。由此,煤炭全行业狂欢。统计显示,全年度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增长了78.8%;而煤炭的下游产业——钢铁行业则做了整整一年的噩梦,其中宝钢集团勉强保持了0.5%的微利,鞍钢集团则出现了亏损。

央企员工收入令人惊羡

 

大树底下好乘凉。“十二豪门”财大气粗的后面,也是央企员工令人惊羡的收入。其中,中石油集团2005年度的人工成本是675.8亿元,同比增长22.2%。这一数字远远高于中部大省河南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同年度,河南省地方财政预算收入537.5亿元)。如果以中石油2004年度提供的职工人数——114.01万计算,人工成本人均5.92万元/年,然而比起中国移动来,这个收入依然相差的太远。夺得了“十二豪门”人工成本头把交椅的中国移动,11.2万人花掉了136.7亿元,人均12.36万。

 

总体上,“十二豪门”人均人工成本,在6 -7万元之间。而该年度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东部省份是2.24万元,中部地区1.5万元不到。也就是说“十二豪门”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

但就人工成本增幅而言,中石油集团无疑是最为惹眼的——虽然销售收入同比只增加了19.9%,但人工成本同比却增加22.2%,增幅超过销售收入的增加幅度。而其旗下的上市公司——中石油股份,在2001年上市以来的五年里,雇员酬金成本每年分别以12.3%、12.0%、14.4%、29.4%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已经在5年里翻了一倍。

 

实际上,人工成本“井喷”的并不只是中石油一家。远洋运输集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9.2%,而人工成本同比却增长16.5%。据统计,在全部的169家央企中,人工成本同比增幅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增幅的企业有72家,人工成本同比增长超过30%的企业有23家。总体上,2005年度,中央企业人工成本同比增加了13.5%,而其他人工成本却同比增长了27.2%,高于同期销售收入7.4个百分点,有55家企业其他人工成本同比增长超过30%。

央企利润分配备受指责

央企6000多亿的利润何去何从,应该如何分配?主流观点认为,央企的利润应该尽快上缴,以免留存在企业体内循环,搞乱了央企的收入分配秩序。但这根本就不是应该担心的问题,就像没有哪个富豪会宣称自己富有的钱花不完了一样,即使是央企“十二豪门”,也没有哪家企业会说自己的钱多得花不完。不过中央企业巨额利润的分配、员工令人惊羡的高工资,却是源至于央企独特的工资生成体系。

现有中央企业的工资水平,是在原有基数上根据利润完成情况决定的。各个企业的工资基数是在2003年由国资委确定的。每个企业的工资基数都不一样,跟所在地区工资水平、行业工资等都有很大关系。例如民航业的工资基数相对就定得高些,东北地区的企业比东北沿海工资基数定得要低一些。当年,各央企得知国资委要做国资经营预算时,很多企业的工资基数定得都不低。最终,国资委在延续采用以前的工资和效益挂钩(即工效挂钩)方式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改进。比如,从2003年开始中央企业不再实行单一业务量(实物量)指标挂钩,而是以实现利润为主要挂钩指标。同时,改进工效挂钩基数和浮动比例的核定办法——将原先的按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纵向比较进行核定的办法,过渡到以企业纵向比较和同行业企业之间横向比较相结合。而中央企业工资总量调控则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奖惩相联系。每年企业领导人都要跟国资委签订业绩考核合同,完成了业绩考核目标,企业的浮动工资增长计划才得以实施。由此也不难理解,央企“十二豪门”在经营业绩大幅提升的同时,为什么人工成本也同比大幅增长。

 

然而,当年的工效挂钩制至今已有新弊。与普通公众理解不同的是,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比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要低得多。“低职等薪酬不低,高职等薪酬不高”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隐性收入和职务消费却构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账面上,国有企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工资不高,但实际上,依然收入不低的原因所在。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一家外国咨询机构就中国国企负责人薪酬做过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国企领导的职务消费额一般是其工资的10-20倍,而且一些隐性收入已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甚至涉及到侵吞国有资产或侵害企业所有者利益的违法犯罪问题。为此,这家机构建议,可以参考美国企业的做法,对目前较为混乱的国有企业高管的职务消费问题进行规范及控制。美国企业高管的职务消费在其薪酬结构中只占很小比例,而且会在聘用合同中明确说明。

 

而央企的另外一个为人诟病的问题则是:它的“得”和“劳”是否匹配?在中央垄断企业内部,一个主流的观点是,形势比人强——宏观形势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些垄断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一个有力例证就是,一些逐渐失去垄断地位的央企,利润正在快速地蒸发。即使是“十二豪门”,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排名也不断变换。和2004年的排名相比,由于中海油、神华和中铝的高速增长,中国电信、宝钢和鞍钢的位次不断后移。如果今年钢铁行业继续不景气,宝钢、鞍钢是否还能待在“十二豪门”的圈子里都很成问题。因此有人质疑:垄断企业职工收入跟利润挂钩,而垄断企业的利润有多少是“天帮忙”,又有多少是“人努力”的结果?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尖锐观点是,一些垄断企业占据了巨量的社会资源,维持的却是一份低效率。央企的低效率多少年来为人指责,至今日,即便有些好转也并好不到哪里去。央企公司资产经营的效率低下是我国央企的一大通病。但要规范垄断企业的收入分配秩序,还要加快垄断企业的改革,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