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驶入“高成本时代”

2006-08-02 09:28:04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上海、浙江、江苏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5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纷纷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长三角首次出现整体增速“滑落”迹象……

 

二产比重继续偏大成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硬伤

日前,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公布了《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初稿)》,从经济、社会、资源三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了综合评价。城市排序依次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常州、镇江、南通、绍兴、扬州、泰州、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报告认为排序前7位的城市发展比较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报告同时显示,长三角经济主要支撑——工业,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9亿元,同比增长22.8%,增幅虽同比回落0.2%,比同期回落9.2%已实现“刹车”,但长三角各个主要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过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已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16个城市中,舟山、上海、南京三个城市经济结构算是“最合理”。长三角各城市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二产比重过高。在综合评价的“主因子”中,如果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这两个方面的数值较高,则表明经济结构合理,但是研究结果却显示第二产业比重所占的数值为负值,说明经济结构极不合理,二产比重过大。另外,除了上海、南京和杭州外,其他13个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综合评价因素中,至少存在一个是负值,说明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存在问题。此外,有关专家提出警戒,一些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走入了一些误区,在我国高城市化率的背后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撤县改区,追求速成做大,规划失控;一些城市大规模拆迁,人为制造住房需求,导致房价扶摇直上;攀比成风,马路动辄80米、100米宽;全国661个大中小城市中,竟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立中心商务区。

 

高成本逼近长三角企业

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而一直领跑中国经济的“长三角”快车,在继续享受速度快感的同时发现,在高昂的油价和原材料价格面前,“油门”似乎踩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一轮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始自2001年,到今年5月达到最高峰。受此影响,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全线上扬,今年15月,我国有色金属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44.7%,成品油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26.8%,天然气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15.8%。统计显示,今年15月,江苏省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了7.5%,其中燃料和动力价格上涨了15.7%,工业生产成本总体上升了29.8%;浙江省上半年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上涨了12.4%,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购进价格上涨28.5%;上海市上半年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了11.1%8.4%,化工材料和电料价格分别上涨12.3%8.1%,涨幅同比提高了4个和7.7个百分点。石油、铁矿石、铜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交通运输、家用电器、装饰材料、木材制品、电力、供水以及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涨,这是1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的现象,而这有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撑,产品大部分都是技术成熟、供大于求型,价格上涨的空间不大。“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是大部分企业的现状,对高成本的消化能力极其有限。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统计数字皆表明,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

 

长三角该怎么面对?

从积极意义而言,高生产成本时代的来临,对长三角而言并非坏事。分析认为,它将逼迫长三角加速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就能在市场上生存。高成本将使一些低技术含量、高能耗的企业逐渐被淘汰。而针对高成本时代的来临,长期关注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为此开出了“药方”。清华大学一位学者建言,政府应该考虑减税。为了保证企业继续生存和扩大,应在税制上进行改革,实施减税。而且高成本时代伴随的必然是减税时代。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维指出,长三角区域转型要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竞争,把经济增长的基础从增加投入、消耗资源转移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对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上,转为以创新力为主的竞争导向,使智力和创新力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燃料。同时,政府应推动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创新可以让企业在高成本压力下,在融资方面有更为灵活、有利的选择。尤其是放开民间信贷,让中小企业安度高成本时代。而对企业来讲,要转变自己的增长方式。所谓转变增长方式有两个含义,一是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二是要从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既然成本优势开始丧失,技术创新就成了企业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观察员注意到,在当前中央持续加强宏观调控背景下,长三角以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正在转型。从新公布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到,国家宏观调控投资的效应在长三角地区得到了充分显现,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长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18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首次是个位数,上半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6亿元,同比增长9.1%,反映出长三角地区房地产投资从过热走向平稳,依靠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也得到改善。分析认为,拼土地、拼劳力、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没有“活路”,在中央宏观调控的大棒之下,着力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先进服务业正在成为长三角政府的重点。而由于长三角GDP和税收占全国总量的1/4,规模大,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牵动着整个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具重要意义。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