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005-10-21 09:40:13
10月18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份纲领性文件以“科学发展观”和“构筑协和社会”为统领,全面阐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大原则,显示了中央未来五年施政的新路线图,新意颇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品质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资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资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资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资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资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资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解决三农问题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推动城市化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家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发达地区要帮扶欠发达地区;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提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从新提法解读中央执政新思维
“十一五”规划的起草工作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而温家宝总理的行文风格喜欢“拉条条”,条分缕析,清晰明了。这一点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得到了体现。
纵观全文,有的是老话题赋予新内涵,有的则是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的新提法,既全面又深化。例如,在能源问题上,“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各地区“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在金融改革领域,“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国防建设部分,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相提并论,列为三大指导思想,等等。细观《建议》,不难解读出中共决策层未来施政的种种新思维。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个提法不仅与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时强调的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以及重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一以贯之,而且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中央去年提出的“两个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思想来理解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就会认识到其所针对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以往简单地强调工业化、城市化,这必然导致城乡差别加大和社会失衡;另一个是,以往比较注重农业生产,而农村社会文化和农民福利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这个提法对十六大之前就已经开始、至今仍然延续着的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不同意见争论,应该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并且,这个提法与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的政策规定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这些表述的概念是十分清晰的,也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这个提法是在强调已经被四中全会明确过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的段落中予以明确的,其现实指导意义自不待言。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
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这种显然有紧迫感的提法,与这个提法之前有关“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文字,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相关。
十一五期间必须注意处理的几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又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时期,搞好宏观调控尤为重要。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善宏观调控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也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维护和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自觉顾全大局,这是贯彻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