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应强调预防优于治疗

2006-09-21 09:51:42    

从国务院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透露的消息称,如果不出意外,医改大方案今年底或明年初即可出台。从目前医改小组比较青睐的“英国模式”看,明年起我国很可能要在城市建立以社区医院为医疗主体、强调预防为主的健康观组成的新医疗体制……

 

变味的医疗体制急需“手术”

由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国务院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面对的是一团叫做“失败的医疗体制”的乱麻,其涉及的各方国家部门、利益团体的纠缠,要远远复杂于房地产市场。但一个全新医改大方案却必须尽快出台,因为当前医疗体制的不公和“看病难”现象已让人无法容忍。

调查表明,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中科院调查报告);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2000年,WHO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188)。同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严重不公相比,更让百姓诟病的是路人皆知的药物医疗费用价格的高不可攀,由于药品医疗服务价格虚高,全国每年大约有1000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十年脱贫,一病返贫。”成了包括中等收入阶层在内的真实写照。

而市场化导向的医疗服务的效率也乏善可陈,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0.6(美国不足7);我国CT利用率仅为38%,核磁共振利用率仅为43%,在我国100万至20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20台以上CT是较普遍的,仅此一项浪费就多达50亿至60亿元;按国际标准,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总费用12%37%被浪费掉了。

在如此“基本失败”的十年医改上再改,医改小组无疑要先解决公平问题和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

 

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医院

早在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已正式保证,2010年实现我国对WH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意见》在阐述全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五年规划”时,也坦承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小。“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4亿多儿童和中小学生没有医疗保障。”

而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是自费看病。4年多的时间内,要为如此多的城乡人口完成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发改委计划按照城市、农村“二元”分治。

在农村主要依靠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2006年试点要扩大到全国县级总数的40%2008年将覆盖80%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而城市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社区医院。按照卫生部此前计划,要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机构都纳入定点医院,让老百姓在社区看病也能享受到医保。在城镇成立大量社区医院的基础上,到2010年在城市建立起社区首诊制。让患病先到社区医院接受治疗,解决不了的再到大医院。

这种强调社区医院在医疗体制中基础作用的正是国务院医改小组目前比较青睐的“英国模式”,只是更进一步的是,英国的社区医生对每户人家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加上由政府组织的各种体检,随时把许多疾病消灭于萌芽当中。如此,大大减少了到大型公立医院的看大病人数。

 

预防优于治疗的新“看病观”

医改小组青睐的应该还有随着社区医院推广而普及的这种随时监控身体状况的“英国观念”,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问题,在超过13亿的国民中树立起预防重于治疗、加强体检、把许多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的观点要比繁杂的医疗体制改革效果更好,何况医疗的最终目的毕竟还是健康。

国家体育总局新的国民身体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综合指数虽然照上次调查提高了3.43%,但国民身体形态综合指数降低了0.86%,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下降了9.65%。最典型的是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成年男性肥胖率比2000年增加了1.7%。与此相关的是,我国国民锻炼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发达国家。增加锻炼时间,储蓄健康的意识宣传,应该也是和解决我国“看病难”的医疗体制问题同一指向、也同样重要的事。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