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的市场行动胜于政府规划

2006-09-29 09:33:14    

26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在丹东召开的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表示,东北地区将开始“十一五”总体规划。研究员认为,东北新的规划源于国家新的区域布局考虑,而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自身观念转变……

 

新区域布局下再提东北振兴

26日另一项关于中国区域布局的消息显然比反复重提的东北振兴规划更引人注目,在当天开幕的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介绍了中央政府“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她说,促进中部崛起,这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将结合西部大开发的策略,实现中部和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至此中央“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三个不发达地区的规划方案正式形成,但从国家以一个经济特区带动全国发展的改革战略上看,这三个区域布局将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之下。换句话说,“天津浦东”是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而西部、东北、中部则主要靠地区层面的“自力更生”。前者开发是未来十年必须完成的,而后面三个大区正如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所说,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据介绍,在这次东北地区振兴“十一五”总体规划中,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将内蒙古东部兴安盟、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以及赤峰市、通辽市5个盟市纳入东北振兴的区域范围。这是中央政府在东北区域规划上,是南下将其纳入环渤海经济圈,还是北上加入内蒙东部地区的最终决定。

因此在最新的国家战略考虑中,东北振兴处于与以往不同的政策环境,在服从以天津新区为首的京津唐地区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在与新增的中部、更早提出的西部同样的政策优惠的环境中,更重要的是,在东北振兴提出3年后,与一字之差的东部地区差距反而更大的尴尬中,东北,要向何处去?

经济落差:到底差在哪里?

在国家优先发展天津,对三大地区一视同仁后,东北振兴必须依靠自身,而在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中,说明东北衰落的原因依然存在。

总结各类媒体、专家反复强调的东北衰落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东北人的市场意识淡薄;二是东北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国营企业所占的比重过大;三是东北的自然资源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四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涉过多。

客观地说,上述说法都有道理,但仔细分析,我们可发现其中前面三条并不构成东北落后的原因。首先,说东北人市场意识淡薄,这有些牵强,哪里都有市场意识淡薄的人,东北同样有散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商人,只是东北缺少具备远大战略眼光的商人,在市场意识上,东北人并不落后;其次,东北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结构经过近五、六年的改革,早已今非昔比,计划色彩已经淡化,国有企业只在重要行业才有控制,所占比重偏大也是由于东北地区比较偏向重工化;至于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煤炭资源,这是全国当前的共同难题,不是东北的专利。如果非要说由于自然资源的减少,导致东北经济的落后,那么上海又有多少自然资源呢?它一直就是所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所以,东北振兴的破题最后只剩下政府的反躬自省。

大道至简:市场的重要和政府的抉择

政府与市场,正如效率与公平分配,是此消彼涨的反比关系,就在政府一次次的规划和实施中,已经对东北地区的市场制度造成了消极影响。无论是老工业振兴、重点国企改革、还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说到底还是让人民生活变好,众所周知,要想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必须不断的深化市场改革,而市场改革就是要政府在经济领域放弃既得利益,逐渐推出。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毗邻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是中国东亚外交、军事的重镇,但即使如此,东北的国有军工企业也开始了和民营的合作,让市场机制涉入军事工业。其实东北振兴的问题很简单:它只需要东北的地方政府打破思想上的禁锢,完全放权于市场,只做好自己的行政服务工作,而推出经济领域。

资源枯竭城市:东北的象征

2003年还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到阜新艾友煤矿下和矿工一起过除夕,应该说这是整个东北地区被关注的开始,当年中央政府正式提出了与“西部开发”并提的“东北振兴”国家战略,之后成立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担任办公室主任,共安排了6名司级领导职数,应该说规格还是很高的。但在2年后的,艾友煤矿旁边的阜新孙家湾煤矿就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在这场近年来最大伤亡人数的的矿难中,当地人普遍认同的死数字是亡214人,此后振兴东北的话题在阜新民间开始不断变冷。

作为国务院定级的国家标志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阜新,其实就是东北的象征。在错误的肯定自身“资源已经枯竭”的前提下,重走在政府规划下才开始发展的“计划老路”,遇到挫折后就期待国家新的规划,在政府一次次的规划中,错过了真正的“市场新路”。所以真正的规划就应该是转变观念,停止规划、做出行动。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