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石油并购PK探求海外寻油通盘战略
2005-10-31 09:50:06
对石油越来越饥渴的中国,“走出去”战略是必然的选项,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只有通过“走出去”把在海外市场上获得的份额油运回国内,才能从实质上为国家未来石油短缺减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10月27日宣布,已于10月26日加拿大当地时间上午9点16分,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当地时间26日,中石油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地方法院不带任何条件的最终裁决,100%收购PK公司。此前以拥有对PK公司优先购买权而要求加法院推迟裁决的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没有提出上诉。这标志着中石油最终完成了收购PK公司的全部法律程序,双方并已完成了交割。
中国企业最大海外并购案终获成功
根据中石油提出的收购条件,中油国际以每股55美元现金要约购买PK公司所有上市股份。这一报价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据介绍,自8月21日中石油与PK公司完成收购谈判,双方签署有关收购工作《安排协议》以来,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各项审批手续和法律程序已全部完成。目前,中石油已派人员正式进驻PK公司,相关业务正在交接中,PK公司生产经营运行平稳,员工队伍稳定。
PK公司是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油气田、炼厂等资产全部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年原油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中石油作为中国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自1997年开始进入哈萨克斯坦开展油气合作以来,与当地政府和哈国家油气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后,选择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经营和管理PK项目。双方于10月15日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将获得为保持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战略控制所需的PK公司的部分股份,并获得在对等条件下联合管理PK公司奇姆肯特炼厂和成品油的权力。
PK公司在哈拥有12个油田的权益、6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中石油表示相信,通过发挥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在哈油气合作积累的宝贵经验,加强勘探,提升作业水平,PK公司所属油田的生产规模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大,并为于今年年底竣工的中哈原油管道提供稳定可靠的油源。同时,通过增加在哈油气领域的投资、加快PK项目发展,将为保障哈当地油品安全供应、扩大哈油气生产规模、促进哈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关人士指出,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积累了宝贵的大型跨国兼并、收购的成功经验,标志着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迈出了新的步伐,也标志着中哈油气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收购PK石油势将改变中石油未来的海外版图
经过十多年的拓展,中石油已经成功进入中亚、南美、中东以及非洲等重要油气产地。截止到目前,中石油海外投资项目已经增加到48个,进入国家达到20个。但真正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仅苏丹一地。目前,中石油不仅在苏丹的大尼罗石油公司拥有40%的权益,同时还修建了输油管道,并在其首都喀土穆兴建了炼油厂。
中石油即使在产量空前提高的2004年,原油开采增长率也仅为0.5%。而随着收购PK公司成功,则将一举增收6%原油产量,这将是一个超越10年的大跃进式胜利。此次竞购PK公司成功,中石油可获得5.5亿桶原油储备,以41.8亿美元计算,每桶7.06美元。而随着对哈石油的收购得以顺利完成,哈萨克无疑将成为第二个类似的“旗舰基地”。按照2004年的数据计算,合并之后中石油在哈萨克的权益产量将接近1100万吨,超越雪佛龙、中亚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以及卢克石油等众多强手,在当地牢牢占据第二把交椅。
同时,收购之后,中石油将在哈萨克拥有其最为现代化的炼油厂,该厂年加工能力约为700万吨。加上中石油正在中国新疆建设的独山子综合石化项目(1000万吨炼油以及120万吨乙烯项目),在建设中的中哈输油管线的勾连之下,大的一体化跨境布局呼之欲出。分析人士指出,一旦这一布局形成,对中石油海外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哈萨克与苏丹相比,不仅毗邻中国,区位优势明显,可能的政治风险也低得多。当然,哈萨克斯坦的政策环境相对于成熟市场仍不够完备。但只要这种风险是可控的,而且有足够的投资回报作为补偿,投资者仍会积极尝试。
石油企业“走出去”需要战略上的通盘运筹
翻看世界石油史可知,关于世界优质油气资源的大争夺,早在40年前就基本结束。彼时世界前七大石油公司(史称七姐妹),在60年代已控制全球八成以上的原油生产,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油气分割局势基本确定,中国石油企业提高海外油气生产能力的绝对值,非常有限。
中石油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公司,其2020年发展愿景,是成为有竞争力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只是,以常规速度发展,要想超越亚洲范围,成为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这样的跨国公司,几乎不可能。要知道,埃克森美孚销售收入为2700亿美元,是中石油的5.7倍。如果未来直接购买中国企业成为可能,国外石油巨头将一口吃掉中国石油企业。
从目前看,中石油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取区: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战略区。
中石化的战略区更多在中东。中东也是中国原油的主要供应国,约占50%,其中,最多的是沙特和伊朗。而中石化作为进口大户,占中东原油总进口量的80%左右。
中石化集团负责海外投资的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SIPC)有关人士透露,今年是“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年,中石化目前重点跟踪评价的海外油气项目还有二十余个,主要分布在伊朗、利比亚、安哥拉、刚果、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尼等十余个产油国,“今后两年内,我们将根据研究和评价情况对其中有利项目进行投标或报价”。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中国第三大石油企业,去年,其海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已达1/5以上。公司高层也表示将积极留意海外油气资产的收购机会,并会先着眼中国周围地区的收购机会,包括中东、俄罗斯及亚洲地区。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公司与国外能源合作,调研不够,动作慢,各自为政,缺少通盘运筹,谋略和手段不到位,错失了许多机遇。权威专家建议,应该建立海外协调机制,协调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战略,避免无谓内耗,避免单兵作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此外,由于能源工业的极端重要性,地缘政治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有专家已经注意到中国企业海外油气田多在印尼、苏丹、哈萨克斯坦等敏感地区,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风险,建议有必要进行分散。对中国石油企业来说,除了偶然的并购得手,下一个10年跨越的期待,或许要寄托在三寡头中国石油工业结构的改变?届时,“三合一”的中国油企,将强大得无法撼动。
中国从世界获取资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高速发展的中国,空前地感受着能源饥渴。从去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石油第二大进口国和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中国目前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消耗量的1/3,而且这个依存度还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专家估计,2010年将达到40%。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测算,如果全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桶平均上涨10美元,中国就要多掏70亿至80亿美元。
对石油越来越饥渴的中国,“走出去”战略是必然的选项,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只有通过“走出去”把在海外市场上获得的份额油运回国内,才能从实质上为国家未来石油短缺减压。这两年来,石油并购明显在加大。从国内角度看,一个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中国的石油企业要进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就是要走出去,从国际市场上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石油的资源。同时,我们一定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运作,既然中国给世界创造了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那么从世界获取资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全球化配置的必然,中国是在非常正常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经济。客观地讲,中国对于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有很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