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已开始放缓
2005-11-14 09:40:03
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8月30日一度达到每桶69.81美元高点,但最近几周温和回落,11月9日报收59.71美元。尽管中国去年石油需求的直线上升让很多市场观察人士大跌眼镜,但是,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基本上是符合行业预期的。我们估计,“投机成份”在当前的油价中占到了每桶20美元左右。供求基本面应该支撑一个35美元至40美元的油价。更加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中国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需求国之后的两年后,如饥似渴的需求终于将有所缓和。全球石油市场的紧张情绪或许也可以因此放松一下了……
中国对国际原油需求猛增的预期正在减弱
去年,中国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国民对拥有汽车的渴望,加上拔地而起的一系列工厂和电厂,让中国占据了全球新增石油消费的30%之多。需求的意外猛增推动全球油价暴涨,让驾车者背上了沉重负担。但今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已大幅放缓。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2004年异乎寻常的需求增长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正在消退,有些则不复存在。不难看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与去年相仿。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增长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铝业等很多大量耗费燃料的领域活动放缓,表明中国政府收紧信贷、防止某些行业过热的措施开始收效。倘若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能够逐渐减少,全球供应系统就有望在应对卡特里娜飓风这类突发事件时更加从容不迫。这也意味著,诸如美国或其他地区炼油产能紧张等其他因素将在未来几年的油价走势中发挥更大作用。
分析认为,中国去年的石油需求增长超过15%是一个“失常现象”,长期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维持这样高速的石油需求增长。否则,全世界的油就要全跑到中国去了。美国政客将油价上涨归罪于中国,这是很不公平的。而且,去年印度以外东南亚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与中国相差无几。当然,毫无疑问中国仍将是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力量,印度紧随其后。但是,由于中国今年的电力短缺情况有所缓解,很多中国企业已不必像去年那样使用柴油发电机。而且,更加严格的信贷标准以及从未有过的高昂汽油价格似乎已经打击了中国汽车销量。有迹象显示,中国石油公司正在成功提高本地产量,这一意外成功有望进一步缓解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今年,中国可能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费的16%,略高于去年所占比例的一半。全球能源研究中心估计,中国今年的石油需求增长将为每天23万桶左右,虽然增长很快,但远低于去年每天86万桶的增长水平。
国际能源机构也正推进全球范围内能源的有效利用
国际能源机构本周警告说,在今后25年内,世界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将增长一半以上,这种发展趋势是难于持续下去的。
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报告预计,世界能源市场在2030年以前,一直会保持强劲增长,如果各国的现行能源政策不出现任何改动的话,世界能源需求估计将增长50%以上。在能源需求增长中,大约有60%以上是石油和天然气。因此,石油天然气蕴藏量丰富的中东和北非国家,在今后25年里,对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他们有足够的资源,他们的地下蕴藏了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国家会不会进行及时高效的投资,对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进行开采提炼,输送到加油站。” 如果石油输出国不肯进行及时足够的投资,那么世界石油价格就会显著提高,从而让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受到打击。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在今后25年内,如果对石油生产和提炼设施投资不足的话,就会使每桶原油价格比正常预期水平高出13美元之多。在要求世界石油输出国增加投资的同时,国际能源机构也要求世界石油进口国通过政策引导,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国际能源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说:“我们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世界上近 55亿人口,却日益依赖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的能源决策,这就让全球的能源体系,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变得十分脆弱。” 国际能源机构因此建议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石油消费国从政策入手,设法节省能源,并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能源,至少要减缓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速度。
目前的经济结构对“能源荒”而言仍是一大隐患
事实上,多数分析师预计中国石油需求明年将有所反弹,因为原有库存将逐渐耗尽,而且中国也有可能著手建立类似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去年在全球石油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增幅远远超过中国经济增幅。分析认为,一国石油需求通常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步增长,甚至在某些较为成熟的国家应低于GDP增长步伐。而中国去年的石油需求激增15.4%,同期GDP增长9.5%。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政府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着力于减少GDP的单位能耗,但这种不匹配的状态还将持续下去,被压抑数十年之久的对汽车和工业需求被突然释放是主要的推动因素。更严重的是,如果“降低20%”这一硬性指标不能够实现,中国石油需求增幅仍将远远高于经济增长步伐,并可能再度引发全球市场动荡。中国隐晦的经济数据及政策透明度欠佳将导致市场难以把握对中国需求前景,对需求增长放缓的预期也很可能难以兑现。但目前,我们认为,去年本地需求猛增是一场“完美的风暴”,某些成因正在消退,或者至少不太可能再次同时出现。当然,所有前提将是中国政府推动的宏观调控能卓有成效地解决单位GDP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换言之,就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新能源的利用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将使能源增长逐步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力供应改善的同时,有迹象显示中国消费者为应对高油价也开始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为防止高昂的石油成本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中国政府实施了汽油限价政策。即便如此,从去年年初以来政府仍然允许汽油价格上涨了29%,使零售价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而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许多项目陆续上马,推动2003年和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加快。汽车销售也异常火爆,宏观经济瓶颈突然出现,特别是铁路运力非常紧缺,迫使一些企业开始采用低效燃料。
我们发现,随着全球能源局势的紧张,与柴油车技术一同热起来的,还有混合动力技术。今年年底,丰田在美国大获成功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将在长春下线。与此同时,上海通用、奇瑞等多家企业也宣布将进行混合动力车技术及产品方面的研发。发展混合动力车风头强劲,一夜之间,让欧系企业多年来在柴油车宣传上的优势化为乌有。而且,由于过去城镇、乡村有使用柴油机的经验,因此对柴油机有良好的使用能力,同时受经济条件约束,农村以及中小城市对于节能,对于故障、耐久性问题肯定比大城市要重视得多。因此,中小城市对柴油机的接受比例肯定比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高很多。至于混合动力车,“恐怕将来的发展方向会选择在大中城市”。
随著这些消费趋势的日益展开,中国在石油供给方面的压力有所减轻。九十年代初期以前,中国的原油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这种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等国内主要油田已经达到最高产量。不过去年,中国原油产量增长3%,此后继续逐渐增长。今年前9个月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