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显然具有促进汇改与股改的双重利好
2005-11-16 09:15:27
就当前而言,人民币有限幅度的一次性升值措施的积极效果将较为有限,来自欧美政治集团的巨大压力,使人民币很快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汇率改革腾出必要的空间。QDII制度是中国减少外汇储备的一个途径,其作用是把国内外汇存款分流至海外投资……
从今年7月21日算起,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已有近四个月时间。就当前而言,人民币有限幅度的一次性升值措施的积极效果将较为有限,来自欧美政治集团的巨大压力,使人民币很快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继上个月美国财长斯诺访华施压未果后,美国总统布什将在本月中旬访华时再度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机智顶住外来压力,捍卫汇率自主权,另一方面也应该借助改革空间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来,监管层再度加大了资本市场改革力度,日前召开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座谈会”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会议突出强调“国家将在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显示高层欲打一场真正的股改攻坚战。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汇率改革腾出必要的空间。
如何管理近万亿美元外储成为“焦点”
亚洲国家应该如何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外汇储备?最近,这个问题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近日,一些国际银行纷纷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快将达到1万亿美元。这个数目相当巨大,但是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对外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资本流入以及境外中国人的储蓄等都导致了中国的资本流入没有减速。急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一情况也反映了一些管理者必须处理的经济问题。比如,在中国人民银行手上的这些储备基本都是投资在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政府债券上,它们的回报率大致为3.5%。但是由于在购买这些外汇时中国人民银行必须支付人民币,这些储备将会带来新的货币供应量。因此,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发行新的央行票据以冲销外汇占款,以确保通货膨胀不会发生。11月11日发行的3个月期央行票据的利息率为1.355%,这是回笼新发行的人民币所付出的成本。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手头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净回报率大致为2.2%,这个数字并不算太高。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通常上述外汇储备是以美元形式持有的,这使央行手头的投资组合面临着极大的单一货币风险。比如,当美国经济由于其“双赤字”问题而发生波动时,外汇储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亚洲各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应运而生,QDII的脚步声渐行渐近
在QFII投资额度在今年由40亿美元扩容至100亿美元之后,QDII的脚步声也渐行渐近。11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邹林在上海参加“CFO上海论坛2005年会”时表示:“国务院已基本认可合格境内金融投资机构(QDII)到境外资本市场去投资,目前QDII具体实施方案正处于制订过程中。”
邹林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QDII具体方案将涉及QDII的标准如何界定、具体开放多少额度、资金如何监控、许可投资的证券品种和比例限制。地域上,可能会利用香港市场的机制来实施QDII,最初被允许投资产品可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这些投资产品信用级别高,风险系数也较低。”
邹林同时表示,虽然具体方案已经在制订,但是QDII究竟何时实施还没有时间表,如果方案准备得比较充分,能够迅速被有关部门认同,相信就能马上推出。
此前有媒体称:“由证监会、外汇局、发改委、央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制定的QDII报告于10月份已经基本完成,并将上报国务院……一度在部委之间争议极大的QDII已成破冰之势。”
统计数据显示,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9.5%。2005年1~9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91亿美元,同比多增478亿美元。
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邹林说:“未来对资本项目的管理将实施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均衡管理,‘十一五’期间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拓宽资本流出渠道。”
邹林同时表示:“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资本交易项目开放已经有了大致框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可兑换,即75%以上可兑换;而完全可兑换则还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开放将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机构投资者后个人投资者’的原则。”
QDII施行后,外汇储备将让股市远离“失血症”
现在我国正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过多的外汇储备与资本净流入正是监管当局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而目前,外管局控制国际资本顺差的主要手段是减少外来资本流入、减少外汇储备增加,避免更多的企业与居民把外汇资金兑换成人民币。在这种形势下,QDII制度是中国减少外汇储备的一个途径,其作用是把国内外汇存款分流至海外投资。
实施QDII制度后,部分有实力的内地机构投资者将被允许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交易。或许中国股民会忧虑这一制度的施行将使得大量资金流向海外市场。然而,这种担忧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中国丰厚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存款将保证中国股市远离“贫血症”。一则QDII局限于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二是监管层肯定也会出台一定的控制措施。
外汇储备的飞速增长无疑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行的思路是“疏堵结合”。疏”,意味着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模式,使资金双向流动的条件和环境趋于一致。推动QDII制度的施行便可作为外汇资金双向平衡流动的重要举措,这对中国股市而言,应解读为一项长期利好。有投资者担忧,QDII的出台会造成不同市场股票的比价效应,沪深股市将与香港股市的股票价格进行接轨,大量资金抽离A股市场不无可能,因为“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不过,即使形成比价效应,股价的靠拢也应是双向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虑非流通股的因素,按照其真实转让的市场价格计算,目前沪深股市的实际市盈率是与国际接轨的。实际上,在纽约、香港、伦敦等国际市场相同的股票也都是存在一定差价的。相对来说,各个市场有各个市场的结构,有各个市场的投资群体,不可能完全一致。在目前国内A股显然还属于一个新兴市场,其市场投资群体、市场模式与国际市场没有走向一致时,股票价格完全进行接轨也是不现实的。而随着沪深股市市盈率大幅下降,QDII的推出对于处在新兴市场阶段的沪深股市的比价效应将是微弱的,更主要的是对投资者短期心理层面上的一些影响。进而言之,中国的宏观调控没有改变整体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预期,从资金成本的角度,结合市盈率横向国际比较和历史纵向分析来看,中国当前市场估值水平处于合理区域。而诸多政策面、资金面的因素也支持股市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