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失去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

2005-11-30 10:09:21    

 

最新一期的美国《新闻周刊》引起了分析员的注意: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近年逐步跃升,各类制造业急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某些制造业出现过热情况,例如炼钢业便生产过剩,使其他国家的厂商却步,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投资设厂,不但危及中国的“制造业天堂”地位,更可能拖垮中国稳步上扬的经济增长。有专家将中国出现过度投资归咎于政府政策,亦有指是受中国的消费模式影响。总之,中国厂商正面对困境包括工资上升、销售减慢、利润减至近乎零及生产力收窄。对全球商家来说,中国仍是重要基地,但优势或难以持续……

 

产能过剩使中国生产成本面临巨大压力

 

来,中国各类制造业近年以极速发展,但开始出现生产量过剩。中国近年兴建大批钢铸造厂,出口到全球市场,现时的生产量达3.5亿吨,冠绝全球,亦已满足本地市场需要,但当地的铸造厂仍不断增加,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制造业增长大大超出预期所想。其他类型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亦不容忽视,无论是铝、棉及水泥,以至T恤、手机及汽车,皆出现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中国仍期望国内生产总值可保持每年9.4%增长,但时下大部分经济学家开始认为,出口及投资过剩势必拖垮中国的经济增长。投资银行“里昂证券”(CLSA)的首席经济师沃克甚至表示,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利润薄弱及价格竞争加剧,令中国来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低至5%,到2007年更或降至3%。美国《新闻周刊》称,若这估计属实,中国可能出现经济减速,这将打击全球经济。目前,世界经济论坛将中国今年的商业竞争评级,在116个国家地区中位列47,连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学者波特亦指:“中国作为商业圣地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国际投资者逐步分散“中国资产”以避险

 

针对中国近期出现的问题,不少外来投资者也有所察觉。资料显示,低成本玩具、运动用品及成衣制造商,早年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设厂,但如今厚利不再,又受知识产权及翻版问题困扰,美国、韩国、台湾及日本等厂商正开始减少在中国的投资,改选其他更有利润潜力的地区。韩国不少小型企业,现已奉行“中印政策”,同时在中国及印度寻找商机。而日本企业则走“中国加一”路线,除了中国外,同时以亚洲另一个地区作据点,而越南就是中国以外的首选。虽然外商现时在中国的投资仍远超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达每月50亿美元(约388亿港元),但有下降趋势,外商直接投资邻国的情况更不断增加。1990年代中期,韩国国民银行曾帮助数百间韩国工厂转移阵地到中国深圳设厂,但该银行经理指:“由于经济问题,我们正打算转移阵地到越南及印度。”严格来说,外商不会将所有投资撤出中国,但正计划分散投资,以防严重经济损失。

 

印度越南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竞争对手

 

印度在多方面的发展虽不及中国,但在高科技的研究却领先一步,加上推行知识产权保护法,标榜低开支高效益,吸引不少国际公司到印度设立研发中心。据统计,过去5年有逾100家国际企业,包括美国通用汽车、波音及美孚石油,选择印度作科研基地,贪其知识产权保护表现良好。美国通用汽车在班加罗尔设置大规模的科研中心,雇有2300名科学家、研究员及工程师,比在上海的科研中心多1倍人,成为该公司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究中心。另外,摩托罗拉在印度亦雇有逾1700名工程师及研究员,其4成手机软件是由印度计算机程序员开发。另外,印度的计算机软件是最早的科研行业,从编写程序发展至较精密的工程及产品新设计。时至今日,其它行业如汽车零件生产、芯片设计、药物及航空业等也着重科研发展。印度现时有着充足的人才,每年从印度各大学及工业学院毕业的工程师有30万人,计算机专才亦有15万人,再加上印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令不少外国生产商愿意将科研工作外判至印度。此外,制药业亦在印度不断冒起,营业额达70亿美元,其中25亿是出口收益。印度本年初推行国际专利法,虽然令本土药商也要遵守法规,却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商。中国制药业于2004年的收益亦达80亿美元,与印度不相上下,但在专利保护上却逊于印度。另一方面,由于印度在工程设计上日益精密,成为汽车零件的热门产地。过去3年,这行业有逾2成的增长,占全国出口的4成,其中本土零件生产商“Hi-tech Gears”更成为德国“Robert Bosch国际”的全球零件供应商。虽然印度的汽车市场只及中国的1/3,但增长率却较中国高,去年增长率达24%,而中国只有14%。

 

越南近年经济急速发展,凭着拥有庞大的年轻劳动力和低廉工资,过去10年平均每年有8%经济增长,对中国的轻工业和外资吸纳构成重大威胁。越南8,000万人口中,半数年龄低于30岁,虽然大部分较贫困,但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且愿意接受每月仅38美元的最低工资。越南政府现时正积极摆脱贫穷国家的形象,期望于5年内把每年人均收入从现时的640美元提升至1000美元。为与中国竞争,越南政府大力推动制造业,对外开放门户,令贸易自由化,积极争取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预计明年中可落实),预计可吸引新一轮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估计达54亿美元,几乎等于印度吸引的外资,直接威胁中国的制造业领导地位。越南经济增幅最大的工业包括制衣、制鞋和玩具业,这些工业向来是中国的强项,但中国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加上部分沿海城市政治因素不稳,令不少外商却步。日本驻越南大使便指,日本商界普遍认为越南是下一个直接投资目标。近年来,有大量台湾投资者于胡志明市和河内设厂,情形与90年代台商被中国廉价劳工吸引,纷纷涌入设厂一样。台湾CX Technology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扬声器磁轭生产商之一,集团主席表示:“中国工人每周只工作5天,但越南工人每周工作6天,以年计多出52天。”另外,越南的工资平均比中国工资低35%,虽然会同时于中越投资,但将提高越南的生产比重。政治亦令投资越南更显吸引,中国于年初曾掀起连串反日示威,日本贸易振兴会的越南研究专家表示:从政治角度来看,越南未有反日情绪。这是日本于越南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越南和日本于2003年更达成双边协议,给予日本投资者不少方便。

 

中国不再有低成本优势?

 

近几年,国内“宏观形势一派大好”,但我们的产业结构却不如宏观经济形势这般乐观。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中国很多企业也不赚钱,举几个例子:国内同行们经常热衷于说国内某银行在世界上按资产排名多少位,可是全中国所有银行的利润仅略高于汇丰银行一家的利润;中国啤酒销售量世界第一,可全行业的利润只相当于一家世界中型啤酒厂的利润。分析员认为,除了少数行业,在中国经商,基本上已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具有成本优势,而且这种状况还将进一步恶化。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看似低廉,但跟产出比较就不那么便宜了。而且20年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物价指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1989年,普通干部和工人的月工资大致在40元-60元;但今天这个数字在1500元以上,还不考虑住房公积金等等。当然,以前工资基数低是一个因素,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企业领导不想得罪职工,就容易多发点钱,反正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何况“水涨船高”,自己也可以得益。近20年来,企管人员的水平提高了一点,而福利和派头方面已向西方看齐;同时,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无节制地涨工资,也带动了私有部门的薪酬和福利。

 

当然,数字并不是其中的关键,重要的是它有否与业绩挂钩;与其利润相比,这个工资、福利水平显然过高。另一方面,在中国经商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监管部门众多,朝令夕改,苛捐杂税,以及官员寻租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经商成本指的是综合成本,而不只是劳动力或土地成本。简单的来料加工行业红火了十几年,可现在遇到了缺水、缺电、环保等问题。中国进口的原材料、燃料越来越多,推高了国际价格和船运成本,也削弱了在低端行业的成本优势。中国复杂的税制和优惠的确肥了部分企业,可害了中国和整个工商界。更可怕的后果在于,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钻空子。这样一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商业投机行为便大大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外来资金自然转向相对成本更低、商业环境更为优越的越南和印度了。

 

我们认为,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并没有完全失去,相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仍然是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但目前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创造或保持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是关键。另外,中国要培育本国资本形成,并吸引“精明”的外商投资,就必须大力改善本国的商业环境。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