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WTO时代中国产业安全之本在于国际竞争力

2005-12-13 09:38:09    

中国世贸国际论坛2005年会议暨首届中国培育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9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出台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总体竞争力排名第49位,比2004年下降了3位。有分析认为,这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进入入世后过渡期,我国产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的严峻挑战……

 

中国总体竞争力下降根源在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9月28日出台,中国总体竞争力排名第49位,比去年下降了3个位次。

 

在中国连续20多年政策的进步和开放中,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结构转型是GDP增长的重点。但是GDP并不是全部。此份竞争力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已经指向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核心矛盾,足以引起整个社会对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背后潜藏问题的警觉。因为从计划经济走进市场经济的这些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与社会发展、公共领域的建设和体制完善联系在一起,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另外,从国际竞争力理论来说,产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强度与其国际竞争力成正比,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都是经过国内市场严酷的竞争与淘汰之后才逐步进入国际市场,获取国际竞争力优势地位的。

 

由此可见,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密切相关的,产业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在后WTO时代,中国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发展促进体制改革,最终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入世3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应对入世“后过渡期”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和国家利益。政府对产业的保护只是暂时的,产业如果没有竞争力,势必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因此,我国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既要应对挑战,也要抓住发展机遇。产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瓶颈

 

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支撑,使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  

 

二是企业在管理理念、营销方式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生产设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但部分产业由于管理落后影响了整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是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经营方式。一些产业仍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

 

四是部分资源性商品自给不足,对进口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已成为部分产业发展的瓶颈。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使我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五是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竞争力较弱。我们认为,不管是什么产业,中小企业都是行业的基础,其竞争力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只有中小企业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得到健康发展,整个产业才会具有竞争力。  

 

六是在扩大出口方面,我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严峻挑战。有限的国际市场容量和国别市场容量正成为制约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瓶颈。

 

尽快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分析员认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要通过加强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强化以及拓展来实现。而企业是产业竞争力的载体,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最具有能动性的。

 

优化组织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竞争,竞争力必须在竞争过程中形成,这是一条基本的客观经济规律。目前,我国竞争力最弱的产业大都是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产业,或者是长期受国家保护的产业。所以,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着力点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首先是鼓励企业间的国内竞争,然后,开放市场,进行国际竞争,这是培育和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方向。 

 

因此,我国必须鼓励各种类型企业的发展。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过程,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群体结构。 

 

技术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 

 

因此,我国应当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同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境外跨国公司进行广泛的合作研究开发,共建技术中心以及人员交流等,形成立足全社会、面向全世界的开放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学会通过创新增加财富的本领,形成钱——技术——钱的良性循环。 

    

战略研究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量   

 

战略研究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企业的市场定位。 

 

从全球范围看,企业战略研究的重心在不断转移,从注重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转移到注重企业的内部条件,从注重企业内外条件相结合转移到超越单一企业的联盟的战略及战略管理。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不完全取决于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服务等竞争,而更依赖于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企业的品牌、声誉、员工的团结及对组织的忠诚、消费者的信任等资源,是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企业战略研究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决定着企业的成长。   

 

加强政府管理是构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政府管理要素反映一国或地区政府对国际竞争力积极影响的能力。主要由政府债务竞争力、支出竞争力、财政政策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参与经济竞争力以及社会公平与安全竞争力六大方面组成。

 

中国政府管理对于国际竞争力作用的不利一面在于“政府干预”子要素方面。海外企业界人士对于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法律保证体系、政府价格控制、失业法律保障体系、竞争法律和政策保证公平竞争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高。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各级政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避免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些资源型商品对外依存度过高加剧了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使我国产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大。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关注国际经济变化维护产业安全  

 

切实维护产业安全,要特别关注国际经济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进出口异常对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各个产业、企业应该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利于政府作出科学的决策。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  

 

国外行业组织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表明,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行业组织,有强大的协调和服务功能,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行业组织具有熟悉产业、贴近产业、信息资源丰富、组织机构健全等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及时传递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使政府在对外谈判中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国家的政策、法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当前入世“后过渡期”的形势,各部门、各行业以及重点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苦练内功,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