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经济如何为“十一五”开局
2006-01-05 09:45:16
2006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波澜壮阔的“十五”已经落下帷幕。2005年中国经济在收获诸多欣慰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近忧”与“远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中国经济在2005年走过峥嵘岁月后,已经开始接受2006年的考验……
2005年中国经济在“争辩”中从容谢幕
在2005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冷”或是“热”,这两个宏观经济难以承担的话题,竟会如此迅速地转换。即使在最沉稳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眼中,也难于决断:中国经济是趋热还是趋冷,是“通胀”还是“通缩”,经济学界曾经对此判断不一,争论激烈。
9.4%的增长背后:平稳而不平淡
依然是9%以上的高增长,但“含金量”却大不同,增长的结构性变化最引人注目:去年年初中国经济基本上都是靠投资拉动,但今年投资增速下降,外贸的增速明显上升,消费平稳增长,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矛盾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在合理调整中继续实现了高增长,经济运行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得到提高和改善。
2%的物价涨幅:百姓得到了实惠
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预测已经明确显示: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超过2%,物价整体平稳。从一季度的2.8%、上半年的2.3%,回落到前三季度的2%。今年前11个月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仅为1.8%。在经济学家眼中,CPI涨幅逐季放缓,却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指标,预示着经济趋“冷”的迹象。贯穿今年大多数时间的经济“冷热之辩”也缘于此。
26.1%的投资增长:投资结构得到改善
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直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今年,产能过剩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根据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今年,中央较好地落实了对固定资产投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使投资增速逐渐趋向合理的增长区间,投资结构得到改善。一方面,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低水平扩张势头得到抑制;另一方面,能源、运输、社会公共事业和农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投资得到加强。特别是作为这一轮国内需求扩张中领跑产业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加速增长后,2005年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投资性需求开始明显减弱。
1000亿美元顺差:净出口强力拉动经济增长
在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巨额贸易顺差发挥了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净出口一跃成为今年GDP增长的主力军,中国以强势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但巨额贸易顺差是把“双刃剑”。外贸顺差大幅增长已经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成本和难度,同时,过度依赖出口也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十五”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税收首超3万亿元
“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8.8%左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6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近日透露,2005年全国共入库税款30866亿元(不含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0%,增收5148亿元。这是我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
人均GDP达1000美元
“十五”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这标志着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与之相对应,产业结构将向更高层次提升,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在200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
2000年至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4743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时期,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对外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6中国经济领域热点探测
GDP:到底是通缩还是通胀?
国家统计局去年12月20日公布新的宏观经济数据,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从36.3%提高到了37.8%。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中国经济生活中目前既有通胀的因素,也有发生通缩的因素,但是目前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缩和明显的通胀。”不过,在市场层面关于通胀通缩的辩论声中,“通缩”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
利率:央行加息可能性多大?
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偏低,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给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不少问题,甚至有人认为低利率是造成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的真正“罪魁祸首”。目前我国的利率水平偏低,一年期定期存款为2.25%。有专家认为,这种低利率的政策还要维持一段时间,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3月17日,央行将超额准备金存款年利率由1.62%下调至0.99%。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市场上资金面趋于宽松,这是央行缓冲紧缩政策的信号;二是为配合7月21日启动的汇率改革,央行有意放松银根,维持低利率以阻击热钱流入。2004年10月29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8%。这是自1995年7月以来,央行首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外贸:“反倾销”还会瞄准中国?
2005年是贸易争端在中国社会引起最强烈关注的一年。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介绍,2006年,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国商品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对象,如汽车产品(2005年我国汽车产品贸易收支首次从逆差转为顺差)、钢铁,等等。随着我国更加强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将获得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一些贸易伙伴对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质疑也会加剧。在贸易摩擦工具方面,预计传统的反倾销仍然会困扰我国众多企业,值得重视的是反补贴措施的发展动向。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反补贴案件数量与反倾销案件数量大致相当,是各类案件中数量第二多的。其他在2006年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新贸易保护工具包括竞争政策(反垄断法)、知识产权等等。
金融:“洋银行”谁先面对百姓?
根据中国的入世承诺,到2005年年底之前,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经营人民币业务不但取消地域限制,也将取消对象限制。也就是说,中国百姓也将可以到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多家跨国银行巨头已经在国内广开网点布局。
股市:大牛市会否到来?
自2001年6月以来,中国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55个月,使得长久以来股市的活跃程度也大不如前。不过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得比较顺利,预计节后股改进程将适度加快,2006年上半年就将基本结束。虽然新股发行及G股的再融资将对市场资金面形成一定的考验,但以QFII在2005年大获全胜为标志,QFII的投资理念将会在市场上得到进一步认可,场外巨大资金的有序入市将会抵消扩容带来的压力。
汇率:中长期走势究竟如何?
2005年12月3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收盘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8.0702元。专家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今年很有可能稳住8元关口,在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将保持小幅升值,但中长期走势应较为平稳,甚至会出现一定贬值。我国去年10月份外汇储备仅增加了90亿美元,增速大大减缓,这将有助于减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央行8月2日宣布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11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宣布,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这些措施提高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
油价:高涨行情能否延续?
2005年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国际油价连创新高,盘中甚至达到每桶70.8美元,创下自1983年原油期货市场以来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最高记录。截止到2005年12月29日,2005年全年米纳斯、布伦特、(西德克萨斯中油)WTI原油三种主要原油现货平均价为54.89美元/桶,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04美元/桶;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汽油现货平均价每桶比上年同期上涨16.62美元、柴油比上年同期提高20.90美元。2006年,国际油价是否还会演绎新一轮高涨行情呢?中石油资深石油专家吕东悦认为,从长期看,现阶段猛涨的油价可能进入平缓阶段,但不论是市场面的客观原因,还是操作上的主观因素,全球石油价格已上升到一个更高平台。油价似乎找到了新的价格均衡点,即主要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50美元左右。因此,2006年油价仍然会处于较高水平。